她是小燕子,一辈子追求美追求安静……今天,同事后辈们这样回忆王丹凤

“她永远那么端庄、温婉、谦虚、漂亮,没有一点架子,脸上都是灿烂、温馨、甜美的笑,哪怕在病中,她也在笑。”今天下午,一场特别的王丹凤纪念活动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来自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演员剧团的沪上电影人,分享了对在5月2日离世的表演艺术家王丹凤的记忆。在一段段朴素的讲述中,一个一生爱美、低调做人的艺术家形象浮现眼前,王丹凤名作《护士日记》的特别放映,也再次勾起人们对这位“永远的小燕子”的怀念。

■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陆续献上白玫瑰

她的美由内而外

美丽漂亮,是人们对银幕上王丹凤的第一印象。活动主持人、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刘磊回忆,此前去看望王丹凤,发现即便在病中,老太太对自己依然很有要求,在阳光下安静地搽雪花膏,“那真是太美丽的一幕了”。

■现场放映王丹凤的名作《护士日记》

在著名演员梁波罗的记忆中,王丹凤不善辞令、安静低调,却对美有着别样的追求。比如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每逢隆冬,也总会变幻不同色泽鲜艳的绒线假领,点缀非蓝即黑的沉闷冬装。他更透露,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王丹凤和家属选择安宁疗护,美丽、有尊严地和世界告别,“她是安详地离开的,要保持完整的、美丽的,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她的一生是美丽的,美丽不在于她的外表,还在内心。”


上海演员剧团办公室主任严琳是和剧团中老艺术家接触最多的,她回忆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王丹凤,那是3月30日,她陪牛犇一起去医院探望王丹凤。“那会她身体还挺好的,看到牛犇老师就很高兴地说,小牛犇你来啦。我们请她给演员剧团回家按手印,她也很高兴,还问起剧团的近况。王丹凤一直头脑清醒,生前叮嘱说身后事不要麻烦领导和朋友,她希望给大家看到的永远是漂亮的王丹凤吧。”

她的低调出自天然

美丽却不骄矜,永远低调安静,是同事友人们对王丹凤更为深刻的印象。著名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回忆说,王丹凤为人非常谦卑、客气,是从艺者的榜样,是真正的大师。“一个人艺术成就可高可低,但起码你要做人,做一个有品味有格调的人,才可能有好作品。”

■嘉宾们分享他们对王丹凤的记忆

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许朋乐说,王丹凤的作品、艺品、人品都很了不起,“作品不用说,基本都是精品,《小燕子》每个人都会唱,深得人心。艺品,她对艺术非常虔诚敬畏,有大量的下生活,比如演《女理发师》学理发,《玉色蝴蝶》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分析角色。说到人品,我闭着眼睛想起来就是她的笑脸。她一点没有架子,跟我们相差一两代的人相处,也都是笑。灿烂温馨甜美的笑。哪怕是在病中不舒服,她也在笑,这就是人品。”

■王丹凤曾为《女理发师》学理发

王丹凤的往事中,有一件曾令许多人好奇:1985年,她和丈夫柳和清参加美国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这在电影界是前所未有的。许朋乐回忆说,这实际上是柳和清先生早年结下的一段故事,“当时柳先生接到邀请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原来,当年柳和清在东吴大学,资助了一位家境拮据的同学,帮助其完成学业。后来,这位同学还曾执意重金酬谢,但被柳和清坚决拒绝了。“等到了美国才知道,就是这位同学后来嫁给了里根总统竞选班子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并最终用他们的方法感谢柳先生夫妇。”

■王丹凤与柳和清夫妇

她的影迷遍天下

作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王丹凤的影迷很多,影响力更是非同小可。在纪念活动上,同事朋友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起,走到哪儿,都能遇到王丹凤的影迷。

张建亚回忆说,王丹凤的知名度非常高,当年筹备建成上海影城,平时低调的她积极为之奔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很复杂的过程,但艺术家们主动出去说话,想办法。”而许朋乐则说,1985年两人一起去新加坡,发现东南亚有大批王丹凤的影迷,“但在任何场合里,她都一点不显掰,总给人淡淡的温和的感觉。”

■《玉色蝴蝶》剧照

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表示,王丹凤曾嘱托他多带领剧团演员进行创作,“有电影多拍电影,沒有电影不要忘掉舞台剧,舞台剧可以锻炼基本功。丹凤老师等老艺术家是剧团的财富,是上海电影的财富。上影演员剧团会将王丹凤的手印镌刻在武康路剧团大院,让观众长久铭记这位可敬的电影人。”

活动最后,还有一个感人的环节,王丹凤生前的好友、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无法亲自赶到活动现场,但特别写了一封给王丹凤的信,由演员张晓林代为朗读,字字句句都是她对故友的思念。本次纪念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博物馆、上影演员剧团以及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协会、中国民主同盟上影支部联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