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闸北|昔日,光华坊的“门面”竟是永兴路上过街楼

上期,“画说闸北”栏目中,蒋振国老爷爷向大家介绍了旧时外来人员入沪,在永兴路上落脚,逐步形成光华坊的故事。

这期,“画说闸北”接着讲永兴路上的过街楼。

光华坊在永兴路,居民黄岩人较多。路边一家过街楼,行人进出楼下走。

据蒋振国回忆,过街楼就是旧时石库门弄堂口上方的房子,因为在弄堂的上方,呈“骑楼”之势,被称为过街楼。

过街里面可住人,下面可通行。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窗子对开,一扇朝街面,一扇朝弄堂。住在里面可以前看车水马龙,后看市井生活,可谓两头各有风景。

建房竹木作梁柱,竹笆木板砖墙头。条件好的屋面瓦,条件差的油毛毡。

永兴路上的过街楼最初就是光华坊的“门面”,小区名字刻在过街楼下方的青石板上,篆体字,古朴雅致。过街楼下面最热闹了,修补摊摆在此,匠人守摊,夏天凉快,雨天还能避雨。这里人来人往,也是小区信息的集散地,三五阿姨妈妈穿着睡裙,提着马桶拉家常的弄堂时光,沉淀在老上海人记忆里,成为珍贵的生活底片。

过去私人乱建房,先建后搭各异样。弄道狭小弯又曲,外人误进迷方向。

弄窄雨时檐滴水,行人难免衣帽淋。对面来人侧身走,撑伞更是难通过。

上海过街楼的出现是在80年代老公房批量新建以前,本栏目上一期介绍了大量江浙一带人民,因避战乱和灾害,携家带口来沪,自建房子,安家度日。其中,来自浙江黄岩一带的人多是手艺人,以木匠为生,也有皮鞋匠、裁缝,在过街楼下面摆一个摊;没有手艺的,则当起了铁路工人、拉车夫、码头搬运工等。

自建房子虽简陋,可是一家有居处。没有桌椅箱橱柜,无床草席摊地铺。

纵使屋漏又逢连夜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蜷缩缱绻,苦累不言,再难的日子熬过来也都像一杯岁月的醇酒。再回首,隔着时光亦能闻到扑鼻的酒香。

之前,永兴路649弄还遗留了一批破旧的老房子,环境条件早已落伍,排水不畅。一些墙壁上的水泥部分用木棍可以淘一个缝隙出来。有的住户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窄窄巷道里栽了很多果树和蔬菜,这里有一扇侧门通往永兴路,但是自从去年旧改启动后,少有人再走这扇门锈迹斑斑的侧门了。最近,出于安全考虑,门上多了一把锁。

由于建材质量渣,入住不久问题来。下雨屋漏盆接水,门窗缝隙寒风钻。

前不久,周到君路过这里,发现这里的老房子大多都已搬空,基本无人居住,一辆硕大的挖掘机准备随时开工,再过不久,这里又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光华坊和永兴路的故事?敬请期待下期“画说闸北”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