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态度 | 博物馆奇妙日、书店奇妙日、剧场奇妙日。

我的女儿大名吴一一,今年十岁。以前每次有人问我们“是哪个Yi啊?小鸟依人的依吗”,我们都会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是啦,是……一横一竖的那个Yi”,显得特别没文化。直到有一次带女儿去博物馆,在巨幅国画边上的作品简介中,出现了周邦彦的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女儿欢呼:“我看到了我的名字!诗词里居然有我的名字!”我告诉她,“一一”这个词在中国古诗词里用得很多啊,比如杜甫“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陆游“时时听惊鹊,一一数残更”和文天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等。她迅速记下了这些她语文课本里没有的诗词,然后变着花样地对着新认识的人介绍自己的名字。之后,她又迷上了“带数字的诗词”、“带颜色的诗词”、“带花的诗词”等等,看《中国诗词大会》看得跃跃欲试。

我完全没有想到,那次被名字带歪了的博物馆之旅,竟然有这样惊人的后续。在那之前,女儿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其实还属于“被爹妈带着去”的性质,经过几次颇有斩获的博物馆之旅,她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博物馆的各种好玩儿之处,而且她眼中的“好玩儿”基本都出乎我们的预料。上个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带她进去转了小半天出来,我问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心里预设的答案包括汇丰银行的铜狮子(给她拍过合影)、那个金碧辉煌的大花轿(小女孩儿嘛)等等,结果她一听到我问这个问题就开始乱笑,一边笑一边说:“我觉得最好玩儿的,是刚进去那个地方说的,上海这个‘沪’字的本意,竟然是捕鱼的!哪里能看出来是捕鱼的啦?我一定要去问问看我们班同学知不知道这个事情,真是太好笑了!”我赶紧给她详细解释说,“沪”不是象形字,当然“看不出来”啦,因为早年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过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滬”,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于是才有了上海的简称“沪”。不过,对于小朋友这种另辟蹊径的热爱和记住一家博物馆的方式,这样的博物馆奇妙日,我表示由衷的欣赏。

明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周五六日三天,上海将有105家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4家博物馆半价开放,这绝对是博物馆爱好者们的福音。事实上,近年来,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进入博物馆的次数越多越多,主动性也越来越高,可见父母们对文化活动的高度重视。但让我觉得挺遗憾的是,有些父母,重视的可能只是“让孩子在博物馆接受教育、开阔眼界”,而忽视了自己也同样需要好好看看博物馆、好好享受博物馆所能带来的综合性的审美愉悦。比如我能看到,有的父母一进馆就忙着刷手机,当孩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父母头都不抬地回答一句“你自己看,那上面不写着吗”;还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等问题,只会表示“我也不知道”,孩子只能悻悻地扭头走开。

在这方面,我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我已经养成了参观一家博物馆之前先做一点功课的习惯,哪怕不带女儿,只是自己去,我也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即将参观的内容。我个人的经验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往往浪漫动人,但一次美好的博物馆之旅,尤其是那种知识含量本身就高的展览,比如去年在上海爆棚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绝对不是“说走就走”就能达到的,除非你只准备拍照发个朋友圈,表示已经到此一游——但我又想问了:如果家长自己都抱着这样的目的走进博物馆,又怎么能希望孩子接受到教育或者熏陶呢?

其实不只是博物馆。在上海,我们已经拥有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实体书店等等文化场所,而这些最优质的文化场所,也需要同样优质的受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上海正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上海文化”品牌正是主攻方向之一。我们每个普通人,首先当然都是“上海文化”的受众——我们享受每一个展览、每一场演出、每一次阅读体验;同时我们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上海文化”的共同建设者,如果我们在参展时学会等待和欣赏,在观演时懂得秩序和喝彩,在阅读时愿意静心和分享,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活动也会随之而来。

而众所周知的是,这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受众,对一座城市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和气质塑造,会在更长远的时间里,以更令人欣喜的方式,显现出来。

我们的孩子们,会有很多很多个,美好的博物馆奇妙日、书店奇妙日、剧场奇妙日。

■封面制图/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