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张“照片”就能进行皮肤疾病诊断!皮肤病人工智能模式年内将在百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

脖子上总是被衣服摩擦到的那颗痣切还是不切,带着这样的纠结,家住新泾社区的李阿姨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走了一趟,没想到竟有“意外收获”,得到了一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出的诊断建议。

原来,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用上了“新式武器”,一款老年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

■受访者供图

“只要把通过皮肤镜获取的患者图片、症状描述等上传到手机上的一款应用程序里,就能立即得到辅助诊断结果,如果想进一步寻求专家诊断建议,还能通过人工智能‘连线’华山医院皮肤科,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不用为了皮肤问题来回奔波了。”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蔡民强医生介绍说。

记者从华山医院皮肤科了解到,目前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到今年6月底,上海将有至少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这款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助力皮肤病诊断,到今年年底,在全国至少100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

皮肤肿瘤漏诊误诊并不鲜见

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较2016年增加了25.81万人,增速5.6%。到2050年左右,全市的老龄化人口将增至600万人左右,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

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一同被关注的,还有“老年病”,老年皮肤肿瘤就是其中之一。

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0%。如果短期内出现变大、发硬、溃烂等,则需要引起警惕,患者应该及时就医,确诊是否受到皮肤恶性肿瘤的侵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徐峰表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数皮肤肿瘤病人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很多皮肤恶性肿瘤早期容易与其他的皮肤疾病相混淆,导致没有及时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已是晚期。脂溢性角化病和色素痣、恶性黑素瘤之间的鉴别以及一些特殊部位皮肤肿瘤的诊断等在临床中漏诊误诊率较高,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断难度更大。”

蔡民强是新泾镇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然而,“皮肤科蔡医生”已经成为社区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原来,蔡民强医生曾在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门诊中很多患者就是冲着他的专长而来。

“在基层医疗机构,‘缺医’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少药’也是,有些疾病就算基层医生‘认识’,也往往没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医疗器械,患者最终还是得去大医院才能解决问题。”蔡民强说道。

人工智能远程诊疗让病人“少跑腿”

虽然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把患者转到华山医院,但患者还是免不了往返奔波。现在,通过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患者在社区门诊甚至在家里就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建议。

记者在蔡民强的门诊中看到,他用手持式皮肤镜给患者身上的一处“色斑”拍摄照片,然后上传到手机上的一款应用程序(APP)中,程序立即给出了良恶性判断及辅助诊断的疾病名称。

■受访者供图

随后,他在应用程序的页面里输入患者的主诉、临床表现等文字信息,按下提交按钮,十几分钟后,页面上出现了来自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出的诊断建议。

“患者去大医院的热门科室,排半天队,医生就看两分钟,分级诊疗就是要帮助患者解决这样的苦恼。”蔡民强表示,选择去哪里看病,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满足自己的“信任感”,他们愿意去大医院排队,就是相信“大品牌、大专家”。

如今,在基层门诊中运用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患者可以得到基层医生的诊断,人工智能给出的辅助诊断结果,如果基层医生仍旧“吃不准”或者患者还有疑虑,那么通过系统内的远程协作模块,就能得到华山医院专家团队的诊断建议。

■受访者供图

更让蔡医生欣喜的是,这款人工智能工具采用的是“手持式皮肤镜+手机APP”的组合,具有便携优势,“现在不仅实现了智慧诊疗,还实现了移动智慧诊疗。”对于经常需要为一些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的蔡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皮肤肿瘤的识别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根据疾病的形态、皮肤镜下模式和颜色识别基底细胞癌,鉴别良性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指导临床医生确定活检部位,对皮损进行跟踪随访等。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够用于观察肉眼难以发现的结构及其变化,从而提高医生对于皮肤肿瘤的识别。

在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何方看来,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的运用,不仅减少了患者到大医院看病的往来奔波,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更是“授人以渔”之举。“有了这样的辅助诊断工具,原本不善于诊治皮肤病的全科医生也能给患者看病了,也能把病看明白了,天长日久,就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高科技赋能基层医疗机构

像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共有200多家。

2017年10月,华山医院皮肤科牵头,与来自29个省、直辖市的100多家三级医院皮肤科共同建立了复旦大学皮肤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也正式成立,全国各地2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加盟。

徐金华教授告诉记者,华山皮肤科医联体会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开展专病医联体合作机制,建立专病门诊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合作研究。

■受访者供图

徐金华教授表示,一方面基层医生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得到辅助诊断结果,这一人工智能本身就凝结了包括华山医院皮肤科在内的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该工具的落地应用将赋能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学科优势也将进一步发挥,并成为远程诊疗中的质控中心。

逐步推广,将覆盖更多病种

打造一款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机器深度学习是基础,而机器深度学习需要数据支持。

今年3月,由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项目(CSID)及优麦科技共同研发的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优智AI正式发布。

该系统目前在皮肤肿瘤良恶性识别率可达85.2%,皮肤肿瘤疾病识别率为66.7%。华山医院皮肤科此番上线应用的老年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也是优智AI产品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由CSID提供大数据支持。

CSID项目发起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表示,随着CSID项目的推进,皮肤影像的全国性协作网已经建立,目前协作医院数量已达600家,接收了40万组高质量图片数据,其中超过一半为皮肤镜数据。“对于一款皮肤病人工智能而言,皮肤镜数据是更高质量的数据,对提升AI产品的疾病识别能力更具意义。”

今年5月,“华山医院皮肤影像人工智能工作室”挂牌。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介绍说:“只有把三甲医院优势学科助力基层的模式跑通,才能更好地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能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更多群众身边,真正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

目前,华山医院皮肤科与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开展协作的试点工作已经完成。

下一步,将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推广“新泾经验”。这款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的研发也在继续,不久即将覆盖更多病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