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真的会被检测出“酒驾”,但不用担心被罚款……关于荔枝的三大“疑云”

古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一直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眼下六七月份,正是荔枝上市的时节,不过近来关于荔枝也有很多传言,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1、吃荔枝会检出酒驾?

网上传言,吃荔枝会有被误判酒驾的风险,更有网友声称“荔枝一颗酒驾,荔枝三颗醉驾”。

据媒体报道,福州一司机在食用荔枝后,遇到警察查酒驾,吹气检测出其轻微酒精含量,被再次检测后酒精浓度才恢复正常值。有多家媒体的实验数据也表明,食用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有被检测出酒驾甚至醉驾的可能性。

不过,不用担心,交警部门表示,食用荔枝后口腔酒精浓度属于“瞬时爆发”,再等待5-10分钟,浓度会下降到安全值范围。遇到类似情况,司机可与交警解释清楚再进行二次检测即可,不用担心因为喜欢吃这些食物而被误判酒驾。

其实不止是荔枝,包括食用葡萄在内的一些水果也会这样。原来,荔枝、葡萄等水果含糖量高,外部有果皮包裹。它们从果树上被采摘下来以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水果内部细胞缺氧,开始增加其无氧呼吸的速度,由此产生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而水果采摘下来后堆放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产生乙醇。

2、荔枝靠喷涂化学成分催熟保鲜?

网上有传闻称,有商贩为了获取利润,用硫酸溶液、乙烯利水剂、稀盐酸浸泡、喷洒荔枝,使未熟的荔枝表皮就会变得红嫩、新鲜,但却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据羊城晚报报道,此类传言3年前就广为“传播”。当时,一篇“最常吃的水果居然比砒霜还毒,教你如何辨别它们”的网络文章称:荔枝用硫酸浸泡改色,或用乙烯利水剂喷洒,变了色的荔枝更加鲜红诱人……,建议消费者采取摸、闻、掂、看的方法进行识别。

不过,据央视报道,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里,允许商家使用抑霉唑、咪鲜胺等漂白粉溶液、杀菌剂、保鲜剂进行保鲜,它们效果明显,但毒性非常低。

用二氧化硫处理荔枝也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目前,所有报道过的荔枝检出二氧化硫的案例,含量都远远低于残留量标准。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残留30毫克每公斤的行业标准,几乎不可能达到。至于乙烯利,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不能保鲜,反而会促进衰老。

至于使用稀盐酸,并不能改善荔枝的风味和口感,如果使用强酸,即使可以使荔枝的果皮由绿色向红色转化,但荔枝不会是正常的红色,还会加速荔枝果肉的腐烂。

3、儿童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

有“温馨提示”称,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后开始发烧。荔枝的成熟期是7月,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有弱腐蚀性)浸泡的,孩子吃了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然而,这也是一条谣言。

湖北省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主任邹典定表示,食用荔枝引起发烧甚至手足口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他们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手足口病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以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与吃荔枝没有直接关系。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志刚表示:目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而以“荔枝等食物作为传播源”的说法在科学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孩子如果过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肠胃炎、拉肚子等疾病,但不会引发手足口病。

此外,荔枝不同的品种成熟时节不同,比如海南荔枝早在5月份就可以上市,“荔枝成熟期是7月”这个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专家建议:新鲜荔枝不宜多吃

“荔枝新鲜上市,味虽美却不宜多吃,特别是儿童。贪食荔枝会导致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发炎、流鼻血等症状,内火重的人更不应该多吃,因为荔枝性热。”

国家二级营养师张森林介绍说,另外,荔枝含糖量为16.6%,不适合糖尿病人群。即使健康人也不能多吃。

因为大量进食荔枝后,机体会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从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重者可有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状。

如果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则不适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

(综合上海辟谣平台消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