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沉迷“手游”错过高考!“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青少年网瘾筛查明年露面!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中新增了游戏障碍的诊断分类,正式将游戏障碍与合成毒品、酒精、烟草等一同列入物质使用与成瘾行为障碍。

据了解,青少年是出现游戏障碍的高危人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在开发一款针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手机系统,集评估、预防、干预功能于一体,预计在2018年底投入使用,2019年初在线上公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三学生沉迷“手游”错过高考

游戏障碍俗称为“游戏成瘾”,虽然此前“游戏成瘾”并未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但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仍有不少患者前来就诊,其中大多数都是青少年。

小陈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游戏,后来因为高三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停了一段时间。上大学后时间充裕了,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玩游戏。为了更好地玩游戏,他还在校外租了一个房子,从此天天在出租屋里玩游戏,不去学校上课,每科都挂科,最后退学回家。

回家后,父母没把他沉迷游戏当回事,以为他只是不想出门罢了,没有加以制止。就这样一直过了五年,到最后小陈开始分不清楚现实和游戏,总想着游戏里的角色要追杀自己。父母以为他“疯”了,无奈之下只好带他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医。

像小陈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小林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平时成绩特别优秀。去年6月份,在高考前的一个月,因为压力过大,她开始玩手机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结果最后,小林没有去参加高考,也没有上大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物质成瘾诊疗中心专家赵敏主任介绍说:“青少年是‘游戏成瘾’的高危人群,他们大多正处于叛逆期,和父母、老师的观念容易产生矛盾,同时又极度渴望他人的认同,如果缺乏相关应对技能,有可能把自己关在‘游戏’的小世界里,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接诊的患者中有不少初中生,因为成绩不太好在学习上得不到认同,慢慢地沉迷游戏,通过玩游戏来获得认同感,但不少人最后都深陷其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青少年网瘾筛查系统明年年初上线

“游戏成瘾”既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风险,引发猝死等,也可能会对自己的精神状态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游戏成瘾”呢?

赵敏介绍说:“判定一个人是否‘游戏成瘾’,最主要的包括两方面:一是看他是否把玩游戏看的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因玩游戏而影响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如学习、社交与工作等;二是看他是否已经失控,即控制不了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与强度,另外就是不玩游戏时内心总是渴望玩游戏,千方百计寻求玩游戏的机会。”

“近年来,关于‘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目前主要有两个地方接诊这类患者,一个是儿少心理科,一个是物质依赖物质成瘾方面的专家。随着患者的增多和社会的重视,将来可能开设游戏成瘾专病门诊。”

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正在开发一款针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手机系统,集评估、预防、干预功能于一体,可快速有效地检测青少年是否存在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对成瘾患者进行线上简短干预等。

未来将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使用,以期降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带来的相关危害。该系统预计在2018年底投入使用,2019年初在线上公布。

“游戏成瘾”中家庭因素不可忽视

研究显示,网络游戏障碍的病因较多,与患者人格、精神病共病、家庭与社会因素等均有一定联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庭因素是造成孩子容易“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玩游戏成瘾的孩子家庭本身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家里没有规则,孩子自律性差;家庭缺乏沟通交流,父母比较专制,觉得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忽略孩子的想法看法等。

赵敏特别提醒,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很重要,一旦发现其有沉迷游戏的苗头,就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如果只是轻度的沉迷游戏,可以自我认知调节来改善。例如首先认识到沉迷游戏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是有害的,要下决心克服游戏对自己的“控制”。

制定一个克服“游戏瘾”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同时还可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以此来替代对游戏的沉迷。还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与学校及社会活动。

但如果发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无法完成上述自我调节时,或是已经“游戏成瘾”,可以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