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晋升不看“出身”拼能力~~交大打造“人才高峰”

30岁出头的年轻教师也能晋升正高职称。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以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为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搭建开放、公平的舞台。同时打破学历和资历围墙,只要学术、能力够格,就给高级职称。

分类评价,“田赛”“径赛”分开比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施索华25年来一直从事本科思政课的教学工作,被学生称为“知心姐姐”。近期在学校分类评价指导原则下,施索华成功晋升了专职教学类教授职称,打破了原先思政老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

交大推进分类发展,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途径。构建了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用黄震副校长的话来说,就是打破学历和资历围墙,学校不同的岗位类型、学科类型,制定了长聘体系、专职教学、专职科研、思政队伍、实验与工程队伍、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评价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 以往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要与教学科研的老师一起竞争教授职称难上加难,仅博士学位这条指标就足以将他拒之门外。但是现在只要努力工作,在学术和能力上达到要求,就能实现。“

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曹阳近期就获得了实验系列正高级职称“研究员”,他从事实验教学近20年,尽管每年拿奖拿到“手软”,但按照以前的“教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规定,曹阳无法参与教授职称的评定,让曹阳颇有“田赛径赛混着比”的无奈感。

“学校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了原本单一的晋升途径,把不同的‘运动员’放到了各自的‘赛场’上去,对老师们来说就看到更多的希望。”曹阳老师说。

“洋博士“和”土博士“同台竞技

交大在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以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为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搭建开放、公平的事业舞台。

“不管是“洋博士“还是”土博士“,学校不看出身,学术水平和能力是第一标准。”黄震副校长说。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浩伟,自1994年从上海交大博士后出站就在交大工作,一直在教学科研的一线,他执著地从事材料技术攻关,经过几代交大材料人接力传承,解决了国家重大的材料问题,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技术封锁,研发的纳米陶瓷铝合金新材料助推“材料轻量化革命”,为我国首飞成功的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风云四号卫星等航空航天领域材料的轻量化解决了难题。这位在材料学科奋战了20余年的老师,是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学校首批并轨的特聘教授之一。

2018 年起,学校制订《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岗位公开招聘制度实施办法》,采取国际通行方式,在长聘教轨岗位上引入“公开招聘、竞争入职”模式,建立严格完备的评审流程与工作机制,从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养等多方面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

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吸引人才并不难,难的是知人善用,让人才在交大的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难的是打造平台,助力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学科领军人才。

学校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和培训,拓宽科研资助范围,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先后实施了“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和“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资助,为他们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津贴,帮助他们尽快启动和开展科研工作;“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阶梯和平台;实施了“晨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在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学校同时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大了资助力度。

对于刚从海外回国的年轻学者来说,“长聘教轨岗位”不仅仅意味着充足的科研启动费、也意味着进入了学术生涯的轨道:进入对接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长聘教职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职教师同台竞技。

“入校前六年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学校提供的政策环境、文化氛围和保障条件,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国内环境。” 青年教师丁显廷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后,2013年1月进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长聘教轨副教授,目前他已经成为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何志明院士牵头的上海交大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团队研究骨干。

在近期上海交大签订的几份长聘教轨合同中明确标出:第一个三年聘期之内淡化考核、教学工作量减半,这给刚回国的年轻学者充足的时间适应国内环境,也有利于他们梳理前期积累的学术成果,凝练今后的研究方向;第六年为长聘教轨综合评估期,期间将根据青年学者的教学科研情况分析得失,为最后“冲刺”长聘教职助力。

丁显廷目前作为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以及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肺结核和艾滋病组合药物的临床研发”专项在中国地区主要负责人,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奋斗着。丁显廷表示,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学院的资深教授给予了很多支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