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夜短阴生昼日长

  岳 强

  每到节气夏至,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夏至避暑北池》首联两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就成了刷屏的网红,昼长夜短至极,这就是夏至日的表征。
  夏至位居夏季六气之中,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人们可以看到在阳光下“立杆不见影”的景观,即使自己站在阳光下,也是身影最短的时刻,因此日昼长夜短至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夏至被称为“日长至”。从气温和体感来说,过了夏至,意味着正式走进酷暑炎夏。
  夏至初候“鹿角解”要与冬至二候的“麋角解”结合起来看。麋与鹿在现代的动物学分类中属同一科,但在古人眼中,因麋与鹿的角所生长形状与方向不同,将其分别指代为阳性与阴性两类属性相反的动物。鹿生活在山中,身形较小,角向前,被认为是阳性的动物。而麋生活于水泽之中,身形大,角向后,被认为是阴性动物。这一点,古人观察非常仔细。夏至为一年阳气盛极,阴气始萌于地下之时,作为阳性动物的鹿,感应到阳衰阴生,鹿角就开始脱落,以减少对自身阳能的消耗。此象预示了喜阴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生物逐渐衰弱。所以,端午节为什么要薰艾?就是为了驱赶那些地下萌生出来的蜈蚣、蚰蜒等毒虫,避免其入室。
  夏至二候“蝉始鸣”。夏蝉又叫“知了”,为喜阴草虫,感阴气升发而鸣。雄蝉可发出三种不同的鸣声:因天气变化而发声;交配前发出的求偶声; 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惊叫声。雌蝉不鸣,被称为“哑巴蝉”。古代文人以鸣蝉居高饮露清名远播而对蝉情有独钟,流传下来的咏蝉诗词达数百首之多,其中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卢仝的“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传颂千载而不衰。
  夏至三候“半夏生”。据中药文献所载,半夏是一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作用的中草药,因多生于夏至日前后,而得半夏之名。但实际上,现代中药里的半夏是二月始生,五月开花,七八月采摘。所以,中药半夏是否就是夏至三候所指半夏还存疑。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五言绝句《夏至日作》 对节气夏至这样描述:“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诗中“璿枢”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天枢与第二颗星天璿。“赫曦”一词出自曹植《诰咎文》中,为炎暑炽盛的景象。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句“四序相错行”所喻夏至一阴生与冬至一阳生的阴阳相错相生就如阴阳鱼首尾相错的太极图,即外显的炎暑炽盛昼长之象,与内隐的一阴萌生暗长之象相错,这是夏至诗中最高明的点睛之笔,恰点出了夏至表意汉字“长”的双喻之意,既指白昼的时长,也指阴气的生长。
  自然中阴阳相错而行方能生生不息,人事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弘一法师曾说:“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此话不啻为夏至日的一缕清风,值得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无上清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