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癌”女教师觉得“活得太艰难”甚至想轻生!一个小小“开关”让她获得了新生

焦虑、抑郁!今年41岁的陈女士是一名教师,家里老人孩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自己的事业也处在上升期,一切都很美好,可是三年前的一次尿路感染,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感染控制过后,陈女士出现尿频尿急伴排尿困难,断断续续排不干净,每次小便对她来讲都是一种折磨。

陈女士尝试过多种药物治疗,也接受过心理治疗,但尿频、尿急、尿潴留等症状并没有改善,而且严重打乱了她的正常生活。每天跑厕所数十次,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的生活及工作,对于陈女士来说“有苦难言”,长时间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家人的不理解让她愈发觉得“活得太艰难”甚至有了想要轻生的念头。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种什么疾病?

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定义为国际尿失禁周。

18岁以上人群受到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尿潴留等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困扰的人群高达16.6%,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处于慢性疾病的前10位,并高于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些疾病不仅可导致膀胱和肾脏的感染,而且已经超过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5大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运动、日常行为及睡眠方面影响最大,还让病情严重的患者羞于走向社会,因而被称为“社交癌”。

但是,其中不到两成人到医院就诊。

“尿”自由,给膀胱装个“开关”

辗转求医的陈女士来到仁济泌尿科盆底中心吕坚伟教授这里,经过吕教授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

简单理解就是因为主管排尿的神经不能准确向有关组织送达“开”、“关”的信号。

陈女士植入了膀胱起搏器,现在她每天排便次数恢复到了生病前,也解决了排尿困难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开关”让她获得了新生。

膀胱起搏器类似于心脏起搏器,植入体内,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简而言之,让主管膀胱和排尿的神经准确向大脑送达“开”、“关”信号。该治疗尤其适用于各种盆底功能失调疾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如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慢性尿潴留以及间质性膀胱炎等疾病,这种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排尿症状,能使患者恢复日常活动,也避免了接受膀胱扩大或尿流改道等创伤很大的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这项新的医疗技术恢复了正常的排尿功能,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尿”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昨天(6月28日),仁济医院南院挂牌成立临床示范中心,将标准化治疗理念贯彻到每一例临床病患的诊治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获得最好的疗效。

仁济泌尿科盆底中心吕坚伟教授表示:仁济泌尿科盆底中心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泌尿相关疾病的医院之一,也是目前全国骶神经调控年手术量最多的医院,约占全国手术量的1/5。仁济医院南院在致力于打造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旗舰医院”。

事实上,“尿”问题已成世界性难题。 功能性排尿排便障碍疾病临床诊断复杂、治疗困难,是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的棘手病症,过去虽疗法众多但始终缺乏有效诊治措施。骶神经调节疗法,是当前泌尿神经调控领域的最前沿水平和高端技术,但目前国内该疗法知晓度非常低。

“盆友会”打破“社交癌”紧箍咒,排尿问题无需羞于见医

排尿困难、尿失禁,不要一拖再拖。盆底中心吕坚伟教授透露,很多人羞于启齿,使小病变大病,还有不少人常上网查找,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可能会夸大疾病甚至引导非正规医院,反而耽误治疗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国际尿失禁周里,专家们呼吁大家:不要继续让排尿问题影响你的生活,早认识、早预防、早治疗!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从这一公益活动中获益,今年的“盆友会”创新地“互联网+医疗健康”,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网络科普讲座以及网上直播答疑解惑。让患者打破了“社交癌”的紧箍咒,重新看到了精彩生活的前景。

仁济医院南院常务副院长李劲表示: 盆底障碍性疾病也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慢性疾病之一。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针对人们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大力科普宣传疾病机理、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努力。仁济南院在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医院官方网络平台,定期进行医疗知识的科普推送,让患者了解到自己的疾病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