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手臂” 诊断抑郁症智能助系统~~这些科研成果超赞!

具有超人能力的“仿生手臂”可自如灵活地抓取物体,赋予人们“钢铁侠”般的超级力量;情绪识别,贴心引导,随身携带的“情绪管家”有效预防心情“中暑”;VR技术关爱“星星的孩子”;人机交互,智慧家居未来可期;现场更有自主研发“健康交大”APP,110天110万步见证百十年历史……

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建院110周年纪念活动倒计时110天揭幕仪式上,现场多件科技作品以及20件今年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惊艳亮相,让百余名中学生共同感受科技前沿的魅力。

“超人”手臂赋予“钢铁侠”般的超能力

活动现场,“超人”手臂展台前围满了中学生。“抓取是机器人在很多任务中都需要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超人’手臂可以工作于复杂任务环境下,在多种物体随机摆放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抓取操作,这将在危险环境中服务人类,解放人类”。电院自动化系陈卫东教授领衔的自主机器人实验室团队致力于在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架设一座互动的桥梁,并研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机器人助手。

团队以机器人系统的感知与控制技术为研究重点,成果包括移动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智能操作臂、视觉伺服、软体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

开发抑郁症智能助系统

在全球辅,因疲劳驾驶而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在交大电院计算机系,吕宝粮教授团队找到了一种识别大脑情绪状态的方法。这项研究通过对脑电信号的检测实现对疲劳驾驶的检测和情绪状态的识别有帮助。

团队通过脑电波检测疲劳驾驶,在司机感到疲劳驾驶的前期,即可获得提醒,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样,团队正在研发的抑郁症智能辅助系统在针对抑郁症的检测和预判,通过脑电波的状态和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预判抑郁症的征兆。

团队研发学生介绍,“情绪指标”可通过APP,实时监控个人情绪,对身体指标和运动状况进行检测,化身“情绪管家”,成为人们身边的情绪好帮手。

VR技术关爱“星星的孩子”

电院计算机系翟广涛教授就将自闭症作为研究方向。人们把自闭症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很多早期自闭症儿童很容易被家人忽略,家长甚至会认为孩子文静、认生,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翟广涛教授团队将VR技术运用于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防控中心合作开展研究,通过对全世界最大的自闭症儿童的数据样本进行了一两千次的实验,通过VR观测自闭症儿童和健康儿童的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区别,用以辅助诊断,并通过VR辅助发现的新现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训练。

DeepDR智能判片,助力智慧医疗

电院计算机系盛斌教授团队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合作研发DeepDR技术,利用深度学习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辅助诊断,瞄准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最大慢病人群——糖尿病患者人群的精准筛查与防治痛点。

DeepDR这一具有中国特色技术,已经在若干医院实现落地应用。

该方案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实现了对于眼底图像的自动判片和辅助诊断功能,大大降低基层医院医生的诊断难度,提升工作效率,开辟了糖尿病的慢病管理以及精准防控的新路径。DeepDR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虚拟眼科医生,辅助医生做全方位的诊断与决策,助力智慧医疗。

自主创新“北斗”,实现“千里眼”与“顺风耳”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能够“精确”到几米?开车的朋友或许感觉到,差不多5米吧。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实现复杂环境下单点定位精度优于0.8米,还可实现室内定位精度优于1米。

这室内外的“最后一米”问题解决了,相当于不再开错车道,或进错店门。作为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交大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郁文贤教授领衔团队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项目,实现了这一预想。据了解,尽管我国北斗系统比美国GPS系统晚了约20年才起步,但在GPS占有95%民用市场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的“北斗”不借助外界辅助定位,就实现米级定位精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