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外宾了解普通百姓的窗口,曾因一个夜市热闹了半个上海……如今,彭浦新村计划重新规划未来

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今年彭浦新村迎来了建村60周年,在历经沧桑巨变中,浓缩了时代变迁。昨天,彭浦新村街道举行了“砥砺前行六十载,引领彭浦新跨越”主题论坛,聚焦城市文化、社区微更新、基层党建等议题。

未来三年,彭浦新村将打造多样化的舒适住宅,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构建绿色开放、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

从一片田野到生机勃勃的工人新村

东至岭南路,西到东茭泾河,南临场中路、走马塘,北接共康路和高压线走廊,在这块3.8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彭浦新村从一片荒芜的田野发展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人新村。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走马塘以南的原彭浦乡地区,并在此建起了彭浦工业区,产业工人们在这里创造过很多“中国第一”,如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等等。

为了解决工人、及其家属的住宿问题,彭浦新村便成了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曾经住进彭浦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这些工人都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曾是原闸北区的一所中学的教师,家访学生时曾到彭浦新村,葛剑雄回忆说,“当时4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在汶水路,要再换唯一的95路公交车才能到彭浦新村,不过我也想看看劳动模范住的房子究竟是怎样的,因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房子。”

相比较过去交通的不便利,如今的彭浦新村有31条公交车线路、2个地铁站,可以通往城市的四面八方。原闸北区档案局副局长胡伟祖一直住在彭浦新村,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闸北区的彭浦新村变成了静安区彭浦新村,很多人笑称屌丝变成了白富美,不过我觉得,未来彭浦新村还要高大上。”胡伟祖的妹妹住在曹家渡附近,每次回彭浦新村的娘家都不忘去趟小菜场,“彭浦新村菜场的菜价更便宜、更实惠,顺便买点带回家。”

彭浦夜市转型为文明商业街

临汾路这条商户星罗密布的马路,被誉为“彭浦新村的南京路”,十多年前曾与隔壁的闻喜路,成为了上海知名的夜排挡“彭浦夜市”。当时整个环境非常赞乱差,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谈小姐住在彭浦新村20多年了,至今她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乱象,“临汾路主要是卖小商品,闻喜路主要是无证摊贩的聚集地,卖烧烤、油炸小吃等。当时很多媒体都来报道,彭浦夜市逼停了8条公交线路,途径公交车不得不在晚上20点到次日凌晨2点更改行进路线。”

如今,“彭浦夜市”虽然不在了,但临汾路却还是彭浦新村居民们最爱逛的“南京路”,还成了文明商业一条街。“现在临汾路非常干净,沿街商铺也是统一规划过,逛起来特别舒服。”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小姐特别满意,“临汾路上还一个公益服务亭,为顾客提供免费直饮水、手机充电、避雨用品等服务,特别好。”

据了解,去年彭浦新村街道在临汾路和闻喜路实施了“全要素智能管理”,两条马路上的沿街店铺均贴上了二维码,市民通过手机扫码便能了解到这些店铺的公开信息,还可以对店铺服务、环境等进行评价,如果遇到购物纠结,市民也可以通过“全要素智能管理平台”进行反应。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作为上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新村,彭浦新村至今接待过40多个国家共630批外宾的参观访问,曾是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不过随着岁月变迁,老工人新村也面临新命题:如何服务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区?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发扬工人精神?破旧不堪的老旧小区该采取怎样的改造方式?

面对这一系列新命题,彭浦新村街道完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调研项目,通过科学、系统、多维度的调研方法,寻找社区的“服务盲区”和“需更新设施的需求”,并结合居民出行轨迹研究而形成的“设施圈”理念,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科学配置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如电影院、小菜场、学校、幼儿园、社区医院、公园等。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表示,“我们希望对彭浦新村过去发展的经验做总结,更期待对未来发展做合理规划,所以我们想让历史文化、社区规划、社区党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为彭浦新村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