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盘、转型成常态 上半年平均每个月就有15名基金经理离职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已有2只货币基金被清盘,11家基金公司申报市值法货币基金或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而分级基金在7.1-7.12日期间,多次发布不定期份额折算的公告,清盘或转型已成其最终命运。此外,晨报记者据悉,截至7月12日,公募基金公司平均每个月就有15名基金经理离职。

基金清盘转型成常态

据东方Choice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新发行的392只基金中,新发货币基金的数量为零。货币基金早先凭借其低风险低门槛的特性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成为各家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利器,这使得货币基金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

去年开始,国家对货币基金的监管力度加强,也使行业分化加剧,很多货币基金的规模已经接近清盘线,从今年1月至今,就已经有两只货币基金被清盘。同时记者注意到,货币基金也在不断转型中,截至二季度末已有易方达、富国、广发、南方等11家基金公司申报市值法货币基金或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

除却货币基金市场外,曾经“热闹一时”的分级基金也在今年开始纷纷面临清盘和转型,从巨潮资讯网上披露的公告中看出,从2018年7月1日至7月12日,各板块分级基金就已发布65次不定期份额折算的提示公告。沪上某大型公募基金副总告诉记者,分级基金当初在设计上就存在缺陷,使得很多投资者损失不少资金,所以清盘和转型是其必然的命运。

基金经理离职“真相”

这个行业尊崇丛林法则,不断更新洗牌,优胜劣汰,不仅有基金产品清盘转型,也会有基金经理“被迫”离职。据悉,截至7月12日,各公募基金年内已有96名基金经理离职,平均每个月就会有15名基金经理离职,大部分离职理由是“个人原因”。

而对于各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离职原因,华南某公募基金的工作人员告诉晨报记者,大部分基金经理离职无外乎三种原因。

第一种就是基金公司公告中所看到的个人原因。有些基金经理长期面临高压,生活和身体可能会出现状况需要修养一段时间,也可能是其他不为外人所知的原因。但因为这种情况离职的还是在少数。

第二种是转型去做私募。众所周知,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是赚取管理费,这跟其管理的基金产品规模有直接关系。她表示,很多基金经理投研能力强、个人投资风格也很明显加之有较好的业绩表现,基本到最后都会选择离职转去做私募。因为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直接从投资者的收益中抽成,收益越高赚的越多。

第三种是被迫离职。该工作人员表示大部分基金公司除了在外和其他公司比排名外,公司内部也很讲究排名,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连续两年收益垫底,基本就要被离职。但大部分公司在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中基本不会说明是此原因,大都会用“个人原因”来替代。而从东方财富Chioce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截至7月12日,权益类投资中,基金经理业绩总回报超过10%的只有25人。今年以来总回报率最高的为60.15%,最低的为-32.54%,两者相差92.69%。

辩证来看其离职影响

基金经理离职在行业内并非新鲜事,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何影响?晨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他认为对于基金经理的离职要辩证来看。

一方面,如果基金经理是因为业绩差而离职,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事实上,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产品往往会因为基金经理离职而业绩有所改善。另外对于一些常规基金,只要其背后的投研团队稳定,基金经理的离职对投资者来说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另一方面,有些基金产品个人风格比较明显,如果负责这类产品的基金经理离职,很可能会导致该产品今后的投资风格和特征发生偏移。假如一个产品原有基金经理擅长自下而上选股、侧重以企业盈利为核心的价值投资,如果该基金经理离职,新上任的基金经理更擅长自上而下进行大类配置和行业选择,那么对于这个基金产品而言投资风格和运作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基金收益来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原有投资者的预期发生偏离,不利于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或产品选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