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促进后街经济,想比欧美少花一个“0”的时间,如何超车?| 海上风来

1993年,著名的美国流行乐组合Backstreet Boys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成立,其团名源自奥兰多的一个著名跳蚤市场——Backstreet Market,直译过来,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后街男孩”。

2018年,《南京西路后街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发布,“后街”以另一种身份登上了一个新的舞台。

无论落脚于市民、游客、商贩,或是白领,后街都可以作为主街功能的延伸、拓展与互补的承载区,最终将协力主街构成大都市中心区的完整商业生态系统。

上海经历了建设大马路、小马路,打造特色商业街,走到如今的发展“后街经济”,对标部分欧美国家,可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如同在经济上用十分之一的时间赶上欧美国家一般,在背街小巷的打造上实现“弯道超车”,同时尽可能地规避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我们正在怎么做?又有哪些事是我们未来能做的?

曼哈顿·硅巷

生命力来自源源不断的你

纽约SOHO区的街头,小助理Amanda预计要花上一段不断地时间来为公司寻觅一个合适的办公室。为了划定范围,她的老板画了一个大致的“圈”,这个圈就处于纽约“硅巷”。

曾经,大量的创意、技术人才为了更好的阳光、空气和山山水水一起涌入了湾区,形成了硅谷;如今又有越来越多、或成熟或刚起步的企业,为了便捷、高效和商业氛围回到了核心商业区,这便是“硅巷”。

纽约硅巷依托了主街的客流和商业氛围,以“产业就近联动”的思路,身为后街却逐步集聚了诸多媒体、科创类企业。如今隐藏在纽约曼哈顿边边角角的老宅中的企业群已经成为纽约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曼哈顿岛上的“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达”,成为了很多学者口中纽约科创产业存在的典型形态。因为后街自身特色而来的人,也为主街,乃至整个街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提升后街的“厚度”,不仅要留住游人、消费者,更要成为本就在后街里的人的舒适栖息地。

不一定是Prada,也可能是Levi’s

早上10点,Amanda根据邮件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了位于SOHO区偏南的一处Wework公共办公点,按了门铃,和“管家”简单沟通之后,这扇目测可能只有普通商店门面三分之一大小的玻璃门打开了。

和她前后脚进电梯的是一名顶着“爆炸头”的棕色皮肤的年轻人,拖着大大的拉杆箱和好几个行李袋按下了数字“2”,“刚下飞机就直接往公司赶了,哦……天啊,等一下第一件事就是先洗个澡。”

乘电梯到了4楼,穿着简单白T恤、牛仔裤的管家James在这个拥有大大的落地窗、蜂蜜色木质地板和果汁吧的公共客厅接待了她。Amanda是纽约一个成立不算久的设计创意公司的设计助理,这次是来帮老板“跑腿”寻觅搬家的场地———原本算上Boss总共5名成员,考虑到近期和未来可能比较频繁的扩员计划,因此想找一个灵活性更高的办公场所。Amanda在网上找了一些合适的,打算先花一天的时间这里是第一站。

James了解了大概需求后,带着Amanda在4楼、5楼转了转,除了位于电梯口的一个公共客厅,其他办公区域都被墙和玻璃门隔成面积不等的一个个区域,“这是有4个工位的办公室,背对背坐,一边2个人”,James指了指窗台下,“如果你们有5个人,这里可以再加一个位置。如果你们觉得不方便,那可以选更大一些的空间。”

在5楼靠里处,一个结合墙角形成“L”型的办公空间里摆放着更多的办公桌,“这里容纳10个人没有问题,桌椅的位置可以看你们喜好,灵活度更高,这个公司也刚好要扩容,下个月就会搬到更大的区域。”James和正在这个办公区域工作的负责人比了个手势,示意正在带意向客户参观,对方笑嘻嘻地比了个“OK”。

在类似这样的共享办公空间里,增减人员、调整区域都是很简单的事,结清费用、收拾好行李就能轻轻松松完成搬家工作。

结束了参观,Amanda在下楼的时候注意到了贴在电梯间里的一张活动邀请,在最近一周里,该Wework办公点会举行一次夏日鸡尾酒会;刚好又恰逢世界杯,也欢迎工作人员在下午2点至4点期间一起看球赛——“RSVP!Use it or lose it.”

在搜寻合适的办公场所时,Amanda的boss第一要求就要在SOHO区周边。这是一个纽约市内设计创意类企业集中的地方,除了建筑本身,周边的酒吧、餐厅也有鲜明的特色。对一些负担不起过高租金,不需要多大、多豪华的办公楼初创团队、小型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合适的场所。Amanda说,能做到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就很好,更何况还可以沐浴在充足的自然阳光下——这也是James口中最引以为豪的亮点。

出了门,Amanda又要前往下一个考察点,和记者挥手道别时,在她身后的,刚好是一间Levs’s门店。

后街里,有繁华,也有自由

提起美国的创新产业集中区域,人们都会想到硅谷,但近些年来,“硅巷”的概念逐渐走红——以纽约曼哈顿中城南区的熨斗区、切尔西地区、SOHO区和联合广场为起点,逐渐向曼哈顿下城,乃至布鲁克林蔓延,这个无边界的科技产业聚集区被称为“硅巷”。

这个区域很大,宽泛地来看可能遍布整个曼哈顿岛还不止,但其核心区块主要还是位于曼哈顿的东南部——离最繁华的那条街真的不远。

罗兰贝格项目经理张薇,此前她在做一项创新产业的研究时曾发现,“搞科创”的人群其实是无法忍受大城市核心商业区的空间约束的,“他们觉得这个区域不够开阔,不利于思维火花的迸发,所以他们会搬到阳光充沛、自然环境更好的湾区这类能够给他们更多自由度和社交空间的地方。但就最近来看,‘科创回城’这一全球性趋势越来越明显。”

因为,即使是互联网企业、创意类公司,他们研发的产品、画出的图样等等还是和人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要收集最新的信息数据、分析最新消费受众群体的行为模式,那么回到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时效性、便捷度等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极大的助力。“还有另一方面,这类企业成功后,他们有进一步的拓展需求;这类企业的员工在成功了以后,也有更密集、更高端的消费需求,所以他们仍然会回来”,张薇说。

“自由阳光”和“花花世界”是否能够兼得?至少在主街——比如第五、第六大道上是很难实现的,这时候便突显出了“后街”的优势。

为此,在并不以理工科院校为强项的纽约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全力助推了以硅巷这一创新中心的快速发展,包括在曼哈顿地下175英里长的旧管道里安装光纤线路,在区域内架设集Wi-fi热点、充电功能和户外广告于一体的多功能电子立柱,通过降低房地产税、商业房租税等计划,与商业区联盟、楼房业主们结成公私合作伙伴等吸引新兴科创类企业落户。

在人进来了以后,创意书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厅、健身房等定位清晰的配套设施又逐步完善,最终组成了完整的创新工作生活生态圈。

当然了,为了满足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孵化场地的布点也跑在了前头:硅巷中有近百个政府资助的创业孵化中心和220个低租金的共享办公地点供创业者使用。

类似Amanda所在的企业,在这里的选择空间被尽可能地放大。

做厚后街,为主街提供源动生命力

Amanda的老板点名想要入驻的SOHO区(South ofHouston的简称)最早被纽约人称为铸铁区,曾经是一个几乎衰败的工业区。漫步在这个街头你会发现,虽然从这里到中城区黄金地段不过4至5公里,但该区域真的算不上“光鲜亮丽”,入目可见的大多是一些楼层不高的老厂房,很多外立面上都留下了充满历史感的防火悬梯。

事实上,直到今日,SOHO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铸铁建筑群,如今成为纽约市内著名的购物区、旅游景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被当地艺术家相中后的大批量入驻——他们觉得适合创作和储藏大件艺术品。

“创新类企业和500强企业在选择所在地的时候,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除了自然环境,他们也会倾向于有文化厚度的地方,对老建筑的情有独钟就是一个重要趋势”,张薇说,在上海街头,最具备这类基础优势的肯定是弯弯绕绕的背街小巷,“比如Wework中国区旗舰店就开在威海路上,这也是一栋由老厂房改建的建筑。纽约可能开始得更早一些,但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去做了,而且上海还有很大的空间潜力有待发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后街群对处于孵化起步阶段的科创类企业,以及新型的创新办公空间的接纳,其实也在为包括主街在内的整个街区输送新的能源,“在后街工作的人群和主街写字楼里的白领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的加入,其实也可以反哺主街的商业需求”,张薇认为,让最有生命力的创意群体,去接管堪待被重新激活的老建筑,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连接。

作为南京西路后街发展规划团队中的一份子,在张薇参与设计规划的最终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这会是一个有新意、有故事、有腔调、有情调的后街,与此同时“‘四有’后街,还有一个‘你’”。

来到后街的你,和就在后街里的你,都一样重要。

上海·后街

发展后街,正当其时

“其实早在‘十五’期间,我们就曾提出过‘支马路’建设的概念,但当时最好的资源还是都投入了主街的发展上——因为主街发展起来了,才会有带动效应。直到这两年,才被逐渐重视”,作为南京西路后街项目组中的一份子,罗兰贝格项目经理张薇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南京西路上某个顶级奢侈品牌的纽约总设计师曾提出,想要在位于主街的店面外墙上进行一次喷绘创作,但由于偏嘻哈的风格与高端主街的定位不相符,可能只能另找一条邻近的、拥有合适的复古建筑来进行,“这是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给我们举的一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现在把后街的概念提上来,正当其时。”

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南京路、淮海路等知名“主街”的建设也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迎来了越来越多、不那么普通的商业需求,有一部分可能与主街的匹配度并不高。在考虑如何对这些需求进行合理化配置的时候,后街首当其冲——因为在伴随着主街逐步成长起来的后街,已经可以承载更多多元化的内容。

在张薇看来,延伸、拓展和补充,是后街可以发挥的三大主要功能,“主街达到饱和,一些品牌店可以进后街,这是延伸;主街上以旗舰店为主,后街可以放更轻松一些的快闪店,这是拓展;高端特色民宿不适合放在主街,但可以放在后街,这是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长不过数百米、规模较小的后街拥有更高的容错率,不会因为一次决策失误就影响大批量的客流,加之地价相对便宜,流转率也高,较低的试错成本也有利于其成为主街后续发展的“试验田”。

保留特色是第一原则


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此前在提及“上海购物”品牌的打造时曾指出,上海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公认的世界级购物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设计团队也将上述城市作为了主要研究对象。

“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国外其实没有很明确的‘后街’概念,一般就是以街道、街区来称呼、命名,再加上一个自发组成的自治团体或联盟。”在缺少精确“后街”素材的情况下,张薇和她的同事通过谷歌地图来定位,将第五大道、牛津街等主街附近支路上的店铺一一找出、收集,再进行资料整合和分析。

在她看来,后街规划的第一原则就是不对其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而是在原有的特色上,赋予优化、提升和延展。

以日本的桥底美食街为例,这原本是一条服务本地民众的美食街,但因为日本特色小吃的集聚,逐渐被游客发掘,之后经过符合自身定位的包装盒推广,成为了银座著名的美食体验“打卡点”,“后街是本地文化特色表达最为集中的地方,首先就要保护,而非随意拔出文化基因,再强行植入。”

于是,挖掘后街自身的基础特色也成了工作的重点,张薇曾在南京西路周边逛了一遍又一遍,把大大小小的支马路好好研究了一番,“南京西路的后街文化有一定基础,彼此之间有相当的差异化,我们选择的都是已经颇具雏形的街道,如果遇到同质化严重的,就选择更成熟的一条,其他的,可能还没有到开发的时候。”

故而,即使同样是服务“梅泰恒”周边白领的“梅泰恒”后街(即南阳路、奉贤路)、愚园路,经过分析比较,还是找出了错位的方向:南阳路、奉贤路已经孵化出了一些时尚买手店、网红店,干脆就向“网红街”发展,而更偏向生活服务化需求的愚园路,则希望能植入一下生活培训类的业态,来补足白领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需求。

发展后街区、后街群

定义、概念和规划已经提出数个月,如今我们的后街正在如何发力呢?

陆宏身为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联盟秘书长的同时,也是南京西路后街之一——吴江路管委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吴江路自2008年开街至今也已走过了10个年头,随着周边商业环境的不断更新迭代,吴江路本身也将迎来沿街绿化、景观灯光等方面的调整,自身业态的特色升级,以及与周边商业体的进一步有机融合,“大家习惯叫‘吴江路’,但未来,我们希望会有一个‘吴江路街区’或‘街群’,把东面的兴业太古汇,和西面的张园·丰盛里这几个风格、特色各不相同的重点商业项目串联起来,能够把单条后街的辐射影响力,尽可能地扩大、延展到一个面,成为南京西路,乃至上海背街小巷中最有代表的集群之一。”

据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紧邻丰盛里石库门区域以及轨交12号线出口的茂名北路路段也积极朝着步行街的方向发展,目前其路面架空线入地的工作已在陆续启动的过程中,“这段路本身的车流就不大,反而以地铁南京西路站换乘的客流居多,打通之后有望与吴江路步行街实现‘L’字型的‘无缝衔接’,配合5到10年内张园二期、三期项目的陆续亮相,给来到这里的游客、消费者更好的‘兜马路’体验。”

但无论如何设计、规划、拓展,“保护性开发”依然被陆宏多次提到,在他看来,发展后街经济,必须秉持原有的底蕴特色: “同样都是坚持以餐饮业态为重点,丰盛里将继续走新潮的路线,但吴江路和张园肯定会作为海派特色的载体,让‘上海味道’在这里做大、做强。”

利用制度优势,规划先行

从盲目无序发展的“小马路”时代,到特色商业街区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发展后街经济,上海在街道这一城市“分子”的打造上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磨合和探索。那么,未来我们的背街小巷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以南京西路为代表的主街,承载了主要的经济功能,代表的是静安区、乃至上海市的对外形象,是城市的‘骨架’;但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还在于我们每一条街道,这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真正传承‘有血有肉’的部分。”上海市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史立辉认为,南京西路后街的系统规划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全新探索,但对标欧美国家的背街小巷体系,上海可能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方的后街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形成的,他们可能经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沉淀。那么我想反过来问一句,我们是不是也打算花那么长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上海想的,至少要比西方国家少一个‘0’。”

而要实现“超车”的目标,就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首先就应该利用制度优势,提前规划的同时,加大相关部门的推动力度,“我们现在注重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讲究‘像绣花一样’来进行城市改造,那究竟如何来‘绣’这朵‘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上海对城市的“大框框”——包括街区里造多少房子、路边种多少树、路下排多少管线都有了具体的计划和落实,这样对细节的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上街沿”的打造上,“这也是承载后街、特色商业街形象的主要载体。”

因此,史立辉建议,首先各个区都可以借鉴南京西路后街规划的模式,挖掘本区域内的街区特色,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条条框框”,“是做商业街、文化街,或是走生态路线?确定了方案后,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还需要规划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市场行为进行的同时,因势利导,确保每个细节具体走向的落实——既要想好’花样’,还要落到’布’上。”

本文图片 | 纽约特派记者谢竲

■ 上海品牌海上风来·纽约购物篇

《没有挡风遮雨的瓦片,没有特别设计的店招门头,但这里有胡萝卜味儿最浓的胡萝卜,纽约社区商业小而美 |海上风来》

《这里有设计师最需要的一颗纽扣,娱乐、时尚、旅游,让纽约后街经济生态链活起来 |海上风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谢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