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从徐家宅小学毕业的农家子弟,到中国社科院做了资深研究员

“招生布告”像闪电,重新燃起了李玉平“我要读书”的愿望

1950年夏天。

在新渡口李家大茅屋的门对面墙上,一张“招生布告”吸引了众多街坊邻居的注目,落款是“国立民生小学”(即后来的徐家宅小学)。这张“招生布告”犹如在李玉平眼前突然划过的一道闪电。

“我要读书”,李玉平一阵激动,大声呼喊。

父母很支持李玉平“我要读书”的想法。但有要求:不能忘记自己是农家子弟;课余时间要帮助家里劳动。因为“土改”刚结束,家里又分到了几亩地,劳力很紧张。放学后要帮助父母承担些“劳力”……

李玉平担心的是:在新渡口的一家私塾读了近三年的书,已经12岁,去报名读书,行吗?还好,担心是多余的。李玉平“插班”进了徐家宅小学三年级,而且“学费全免”……

教科书像七色彩虹,为李玉平架起认识世界的人生梦想

徐家宅小学敞开大门,欢迎李玉平他们。全新的公立教育模式,有别于私塾。教科书有:语文、算术、音乐、图画、体育、常识、以及劳作课(后来高年级还增加了历史和地理课),像七色彩虹,为李玉平架起认识世界的人生梦想……

算术是弱项,因为在私塾只学过珠算(打算盘)的加减乘除。私塾学的是国语,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正当老师“不看好”时,李玉平家乡的一位“教书先生”,来到他家小住,为他辅导。很快,李玉平脑瓜开窍,踏进了“数学王国”。成绩优秀,哈,算术老师刮目相看。

李玉平没有忘记,放学回家后帮助父母做些“劳力”。把大锅里的中午剩饭和锅巴(母亲已放水泡着),在灶膛生火烧开成泡饭(母亲回来后再炒几个菜)。去农田帮助收割鸡毛菜、米苋、番茄、茄子、豇豆等。去曹家渡叫卖煮熟的玉米,去中山桥或者中山公园后门叫卖甜芦黍。有时候大清早与父亲一起,把蔬菜运往中山桥南面的批发市场出售。售后最为高兴的是:父子“共享”早餐:大饼油条、牛肉包子,还有豆浆……

在父母亲和家人的酣睡声中,李玉平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

从徐家宅小学毕业,继续去读书,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1953年夏天,14岁的李玉平从徐家宅小学毕业了。

他取得了由上海市真如区徐家宅小学和上海市真如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毕业证书》(笔者注:这是我目前发现的徐家宅小学最早的一张毕业证书,很珍贵,具有收藏价值。感谢李玉平能够保留至今)。

手捧这张毕业证书,李玉平内心是多么的激动。一个“插班”的农家子弟,经过三年寒暑,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更主要的是,这三年的学校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知识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起他的求知欲望。他的眼光已不局限于农家的土地。他有了事业心,他要报效祖国。他有了新的视野,要继续读书,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 1953年6月,李玉平在徐家宅小学毕业时的少先队员照片

李玉平带着对徐家宅小学的眷恋,离开校园,奔向新的学府深造……

离开徐家宅小学后的学习与工作简历

1953年9月—1959年8月,上海市长宁区和平中学(原名上海圣约翰大学青年附中)读初中、高中。在高中阶段,担任团委委员兼校学生会主席,获得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

■ 李玉平在和平中学的初、高中毕业证书

■ 李玉平在和平中学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

1959年9月—1960年8月,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准备赴苏留学,后来因为形势变化未成)。

1960年9月—1964年8月,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学习。担任团支部书记。

■ 大学生李玉平

■ 1961年3月,李玉平在北京大学校门口留影

■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肄业证明书”。注:当年形势变化,提前一年分配工作,所以是“肄业”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校友留影,右面第二位为李玉平

1964年9月—1999年1月退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业范围:从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研究。

期间的1994年——1999年退休前,担任研究室党支部书记;1997年3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玉平退休后,被本研究室返聘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止2013年完成最后一部个人学术专著 (2015年出版),到75岁搁笔。之后的晚年生活,李玉平边休闲边撰写一些回忆录。

■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聘任证书

■ 李玉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干部退休证

■ 李玉平的部分荣誉证书

三次“国家公派”出国

1982年12月—1985年1月,在法国巴黎第九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进修,学习经济管理和国际经济。

1992年1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7年5月,应法方邀请,作为“客座教授”,为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

深入法国西部农村的一个家庭农场调研

1983年暑假期间,他深入法国西部农村的一个家庭农场,与若望夫妇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观察了田间作物、奶牛养殖、拖拉机耕作等经营模式。他想到了父辈在长风农田曾有过的个体经营模式,以及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模式的演变。他写了调查报告寄回国,并拍摄制作了一套幻灯片。回国后在北京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基层领导的培训班上放映并作了讲解,使国人大开眼界。

他与若望夫妇与家庭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的终生难忘。若望夫妇的劳动人民本色,与家乡父母的劳动人民本色,是一致的,是没有国籍的。

■ 深入法国西部农村的一个家庭农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

■ 开拖拉机

■ 养奶牛

■ 与家庭农场主若望夫妇建立深厚感情

李玉平结合专业勤奋笔耕,写作、翻译和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改革与转型》《走向21世纪的西方大国经济关系》《法国农业政策——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幻想》(译著)等,以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等大约有300万字。(笔者注:300万字,好比300万粒米。“一粒米,七担水”,300万粒米,该要多少担水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文章的300万字,“粒粒皆辛苦”啊。李玉平,你了不起!)

■ 李玉平出版和翻译的部分著作

■ 李玉平部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著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科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在成绩和进步面前,李玉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贫家子弟,没有忘记上海徐家宅小学的启蒙教育……

感恩徐家宅小学,感恩长风那一条通往学校的路

李玉平退休后,写了自传和一些回忆文章。其中有一篇《我在上海徐家宅小学读书》(2017年12月写于海南琼海)的文章,深情回忆当年在徐家宅小学的读书生活:

是怎样穿着蓝裤子、白衬衫、带上红领巾,参加少先队的;

毕业时刻是怎样每人带米来、自己动手、集体会餐的;

是怎样去真如镇参加游行活动、去文化广场参观展览会的;

……

仿佛是一轴历史的画卷,再现当年小学生活的风采……

■ 李玉平近照

■ 李玉平赋诗一首,感恩徐家宅小学

李玉平没有忘记班主任张兆康、教导主任董清白、以及顾炳奎、朱乃英、侯(湘泉)老师等。他赋诗《感恩》,感恩徐家宅小学:

农家子弟穷小孩,有幸迎来新时代,求学入门徐家宅,发奋读书瞻未来,启蒙教育难忘怀!

68年弹指一挥间,科研报国五十载。荣誉面前不懈怠,耄耋之年再回首,感恩母校徐家宅!

还有,没有忘记长风那一条通往徐家宅小学的路

从新渡口的李家大茅屋出发,穿过茅柴浜、穿过农田,来到西老河,沿西老河北向到季家弄进学校。西老河北向的路两旁:西面是宋家滩的荒坟地,后来建造长风公园;东面是大夏大学,1951年10月16日挂牌为华东师范大学。当年走在路上的农家子弟,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

■ 望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宏伟大楼,读着李玉平提供的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很震撼!

笔者后记: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采写这篇回忆录文章的。望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宏伟大楼,读着李玉平提供的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很震撼!

从徐家宅小学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玉平没有忘记徐家宅小学的启蒙教育。譬如一棵参天大树,有它成长的幼株时期;譬如一幢高楼大厦,有它承受荷载的坚实基础。李玉平,你是徐家宅小学的光荣。我为有这样的小学时代的校友而感到骄傲!

徐家宅小学也感谢你,是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记得当年读书时,有一个命题叫“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有一句口号叫“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李玉平的故事里,我读懂了人生的价值……

李玉平也是我们长风地区的光荣。长风地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读了李玉平的故事,新一代“长风人”,你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坐标呢?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