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峰会 | 专访王思政:上海建人工智能高地,需要下苦功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大势所趋。 经历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到了场景应用的爆发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抢占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

根据埃森哲的数据,到2035年,人工智将为12个经济体带来14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将提高40%左右的世界生产力。

去年7月,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去年11月,上海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规划,未来2—3年,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将推动形成千亿级的核心产业规模、建立千亿级的产业基金、开放TB级的公共数据集,建成10个公共创新平台、打造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

目前,上海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700亿元,在智能驾驶、健康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上海也正在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已经集聚了近300家相关企业、投融资机构及科研院所。

上海正在率先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9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上海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王思政接受晨报周到记者专访时说,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整体而言,由于技术壁垒和产业格局尚未成熟成形,一定程度上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一个蓝海市场,谁做都有机会,而且机会很大。

上海在大力实施科创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有优势和基础条件,“上海在很多方面已尝试努力突破,如管理制度改革、有效服务供给和资金支持的力度都很大,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先后出台了人才2.0、3.0和高峰人才政策。目前上海顶尖的全球科创人才超过500个,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专家。近几年诺贝尔获奖者与上海有关院所开展合作研究越来越多,有三位还签了长期协议,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上海也面临各种挑战,缺乏核心技术,如芯片、基础软件等受制于人,基础研发人才、数据集中和共享、法律法规标准建设等亟需跟上,不过“我相信,这一波风口上海只要下定决心、真下苦功,一定会取得突破,并助力国家科创战略的实施。”

问:对上海而言,人工智能高地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王思政: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也就是35号文,里面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这是大趋势,全国、全球都在抢先布局。尤其2016年人工智能发展60周年时,阿拉法狗击败人类顶尖职业围棋选手, 人工智能厚积薄发,引爆了新一轮发展浪潮。这些说到底,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深刻变革人类生活和人类世界,将带来新的颠覆性和引领性变化趋势。

中国转型发展,要从“速度中国向质量中国”升级,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将对制造业、服务业、民生等许多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速将大幅提高,劳动成本将大幅降低。中国虽然在调整生育政策,但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比连续六七年都在下降,我们一方面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就业岗位,其实它也在创造就业机会,并弥补人力资源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整体而言,由于技术壁垒和产业格局尚未成熟成形,一定程度上大家还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这是一个蓝海市场,谁做都有机会,而且机会很大。

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排在第一梯队。上海已经积聚了一批人才,还有一批先发企业,部分企业在细分领域是领先的,比如上海徐汇区的依图科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布局,实现每秒数十亿级人脸信息比对的超大规模识别、千亿分之一的超低差错率。

问: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面临历史机遇,遇到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王思政:上海的机遇来了,这背后也有挑战,主要是缺乏核心技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芯片大量进口受制于人,如GPU芯片基本从美国采购。我们人工智能企业多集中在应用领域,基础算法和软件等底层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二是各层级人才均显不足,目前顶尖人才更多是海外人士,各地人才竞争白热化。

三是由于理念滞后、体制机制的影响,数据集中与共享仍然存在较大瓶颈。人工智能今天厚积薄发,也是因为数据积累到了T量级,数据积累的同时,需要集中与共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一网通办”,破除信息壁垒、消灭数据孤岛,让更多企业使用,才能产生更多创新。要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数据信息已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原材料,而这个“处女矿”主要在政府手上。

四是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要跟上,我们还要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

最后,还有一个挑战,我们高校在基础学科建设和设置上,与企业的联动上,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多借鉴美国的做法,因为市场发展已经走到了前面。另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运作,比江苏、深圳有差距。

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思路跟以前也很不同,是多学科跨界融合的,比如数学+IT+金融,甚至再加心理学,这里面有不小的挑战。

问:上海在哪些细分领域有优势?

王思政:主要在应用领域,这跟国情相关,中国这么多人。如依图科技做智能安防,特别是“智慧公安”项目必须结合人工智能,才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大健康、医疗也做得较好,病人多,病例多,如安瀚科技、联影科技等。还有杨浦区的“流利说”开发了智能教育。

上海嘉定区开展了多年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已从嘉定的一个特定区域扩展到了安亭镇,上海未来也将修改上路的法规、扩大无人驾驶的范围,分级开放更多的道路环境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争取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设方面占据高地。

人工智能发展,跟物联网发展也有很大关系,未来要让万物、机器和发动机说话,届时数据将呈现几何级增长,这中间又有很大机会。

政府要制定前瞻规划和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市场化和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最后还要开发大规模应用场景。

问:现在有一种说法,上海之所以错失互联网发展的一波,是因为没有BAT这样的龙头,没有创业溢出效应,你怎么看?

王思政:在以前的发展中,上海确实没有出现BAT这样的龙头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上海也出不了新的BAT。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上海发展人工智能是有不少优势和基础条件。再说现在变化那么快,发展已不是原来的模式,未来的变数很难讲,关键自身练好内功。

另外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是人脑,上海在脑科学和类脑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是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也有产业链,上海要抢占的是核心环节。

上海的城市服务功能已居世界地位,居住便利,金融发达,资讯汇聚,上海的专家、科学家、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多。

问:上海的人才梯队配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思政:其实,上海如果没有吸引力,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来到上海创业!近两年上海的引进人才更加注重百花齐放,着力打造人才链,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有考虑,要顶尖的人才、也要团队和助手,都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职业教育、大学学科调整和大学毕业生落户也在加大力度。

问:硅谷是鼓励人才流动的,加州政府曾经向巨头企业开出罚单,就是为了促进人才流动,上海呢?

王思政:那是硅谷的传统文化,鼓励跳槽挖角,失败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发展到后来,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人才随便走,也是不行的,否则也不会有开罚单之事了,硅谷也在变化。

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我们是鼓励的,但政府很难干预。十三五规划,我们专门提出要鼓励营造创新文化理念氛围,宽容失败,建立容错机制,但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清晰的头脑。

人工智能发展了60多年,不是一跃而成的,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我们总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登天,有时我们是热得快,冷得也快。

我相信,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大有光明前景,但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久久为功,打好基础,下苦功夫。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苗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