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峰会丨打造长三角智慧生活圈,成为世界城市群的“样板房”

1个小时很近,你不仅可以从上海西南面的闵行区搭地铁到东北面的杨浦区,还能从上海坐高铁到杭州。

1小时又很远,错过一班火车,可能就觉得了上海杭州咫尺天涯。

黄日涵对此深有感触,身为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的他,经常需要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有一次,他想订班晚些的高铁从上海去杭州,却不料末班车在晚上9点半就结束了。

像黄日涵这样需要往返于双城间的人群,其实还有很多,尤其是今年以来,当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城与城之间伴随交通畅通而来的物理距离上的“缩短”,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包邮区”协同生态的建设。

在他看来,逐步将上海的智慧模式输出,与周边城市形成多角度互补,才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加速模式下要达成的“小目标”。而未来的长三角智慧生活圈,不仅将奠定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标杆,更有可能成为世界其他人口大国,在建设城市群时所要学习的“样板房工程”。

完善交通体系,打造1小时生活圈

一个核心的一体化城市群可以有多大?

在黄日涵看来,“1小时到达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半径。“比如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从一个区到另一区也大多需要1小时,从交通便利性上来说,这是一个大众心理普遍能接受的时长。”

当然,1小时生活圈多大,又取决于交通的速度和效率。

高铁已经可以实现许多城市间的1小时到达,但并不等于任何时候你都能享受这样1小时的城市距离。

那天,买不到晚上高铁票的黄日涵,无奈选择去南京中转,再接驳回到杭州。这样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往来沪杭两地的人士,从上海出发前往周边地区的高铁末班车结束时间较早,杭州并不是个例。就当前铁路运行时刻表显示,从上海开往无锡和南京的每日最后一班高铁时间均为晚上9:50,而到宁波的列车则在晚上8:35就结束了。

适当加开部分高铁班列,有助于城市间的交流,显然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但是,增加高铁班次,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比如众所周知的一点是,高铁在夜间需要进库完成检修和保养,所以就算延时运营也要有个时间节点。

“每开一列高铁,要付出的成本很高,包括电费、人员、物流等,可如果上座率能够保证,像长三角这样大的城市生活圈是可以考虑的。”显然,高铁的末班列车,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长三角更一体化,可以支撑更多晚班高铁,而更多晚班高铁又能刺激长三角进一步的一体化。

除了高铁,另一个约束1小时到达圈大小的,则是“最后1公里”。前往火车站的“最后1公里”不便,也是影响长三角生活圈建设的一大因素。在黄日涵看来,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体系不可或缺,光靠高铁的建设发展,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

上海白领王小姐近两年由于工作原因,每周要去杭州出差三天。为了赶周二早上8:15那班高铁,家住杨浦区的她必须提早两小时起床,在半小时内完成洗漱,之后打车去虹桥火车站,这样才能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于7点40分前赶到。

而在纽约,不少大型地铁站旁都会设立大型停车厂,居民们把私家车停在那后,直接换乘地铁去火车站或者办事,结束后再回来取车,不仅准时,而且大大缓解了道路拥堵情况。在黄日涵看来,这是一种可取的选择。而且伴随科技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开始启用智慧停车,车主无需停车付费,只需要经过闸机就可自动识别车牌号,并扣除停车费,如此大大节省了停车时间,也变相扩大了“1小时到达圈”。

打造智慧城市,上海拥有独特优势

如果说完善的交通出行体系,能够“缩短”长三角城市群的物理距离,那么将其打造成一座座智慧城市,则能进一步推动它们在生活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路近心更近”。作为其中龙头角色的上海,当前已经出现不少智慧模式,在黄日涵看来,这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信息化进程中,上海政府是大力推动者。今年7月1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线“一网通办”总门户试运行,据了解,当前该平台已接入234项事项,市民通过支付宝等账号完成登录,即可办理各类民生和涉企事项,甚至,市民直接通过支付宝App,也能完成日常缴费和各项预约等生活事宜,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就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优越的体现。

除了政府的推进,黄日涵认为上海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也颇具突破性,上海正成为许多技术企业在智慧生活领域的试验场。

2017年12月,星巴克携手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最大智慧门店臻选烘焙工坊在上海亮相,顾客只需打开手机淘宝App使用AR技术,便能实现“边喝边逛”模式;而已为上海市民所熟知的新零售物种盒马鲜生,更是在上海开出了数量最多的“盒区房”,并提供24小时配送服务。

“上海已成为全国阿里智慧门店覆盖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城市,而这一数字,预计将在今年达到1万家。”阿里巴巴相关人士说。

无论是网上办事还是新零售门店体验,这些种种落地项目所产生的效果,都是在帮助市民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智慧城市的特点吧。”黄日涵说。在他看来,上海通过创新方式服务于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最终都会回馈到智慧生活圈的打造上,而当前的上海,已经有能力将这些智慧模式,成熟地向周边城市进行输出。

“如果,中国有那么一两个都市圈可以作为智慧城市典范的话,我想,上海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彼此互补

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这些都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缺一不可的成员,我们常说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周边,但实际上,“包邮区”的城市群也在多角度地为上海互补。

以南京为例,黄日涵认为其作为江苏省省会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智力资源丰富。可以看到,包括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在内等一众国内知名高校都坐落于南京,因此在人才方面能够和上海实现流动和交替。“上海的人才也可以向周边城市流动,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尤其是未来整个交通基础设施更加便利化之后,长三角的人才能有更多向性的选择。”

对杭州来说,其近年来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譬如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上市公司,都选择将总部或重要分部建在了杭州。

“也不是说留不住互联网企业,应该说是上海可能在当时选择互联网模式上,没有选对一个合适的点,所以错过了那样一个机遇。但并不代表未来,上海在其他竞争中就处于劣势。”据DT财经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零售之城”发展报告》显示,上海的新零售综合实力当前是国内最强的,这就是上海当前的发力点之一。

而像苏州等周边宜居型城市,由于距离近和交通便捷,成为了不少上海人周末度假的好去处,因此能在旅游方面给予上海一定的支撑。

长三角周边城市之所以能形成这样一个互补关系,黄日涵认为,主要是其城市规模都和上海比较相近。

“上海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杭州也是千万级,南京是800万,苏州和常州也都有几百万,所以整个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已经具备。而且,这些城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都不错,虽然彼此之前有差别,但并没有特别大。”黄日涵说。

当然,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互补和互联互通,同样依赖于“科技”的助力。

从现状来看,长三角城市,普遍在智慧化发展上有不俗的探索。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华网和蚂蚁金服发布的《新空间·新生活·新治理——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互联网+”社会服务指数排名前三的全数来自长三角。

而这种智慧生活,绝不停留在纸面,你我每一个人都能有切身感受。一个支付宝软件,就能让你异地缴纳水电煤乃至违章罚单,让居民在多地置业的意愿大大加强;而医保在长三角异地结算的可能,也让一个居民在长三角双城记乃至三城记更为便利;通过数据共享交换,长三角高速ETC可实现畅行,长三角地区公共交通一卡通共享也日益完善。

长三角或将成为世界的“样板房工程”

除了长三角,全球还有不少类似的城市群,比如中国有京津冀和珠三角,国外有纽约都市圈和东京湾区等,然而无论放眼身边还是海外,黄日涵认为,长三角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

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规模比较均衡。而对比珠三角,长三角的交通接驳系统则相对更便捷。

显然,长三角智慧生活圈的建设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事实上,按下了加速键的长三角,仍然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合,来补足“年轻”这一无法依靠加速来解决的问题。

“在东京都市圈,人们已经很习惯购物消费去东京,居住就去东京附近,而这在中国就比较分散,所以整体协调性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黄日涵说。

在他看来,国外成熟的都市圈模式的确值得长三角来学习与借鉴,但不能重复它们传统的发展道路,打造长三角应当是有突破性的,而这一突破点,当前已经肉眼可见。

例如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们外出几乎可以用手机完成所有消费,就连时髦的老人家也都会使用支付宝去菜场扫码买菜,而这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国外大多还习惯使用现金和信用卡的城市来说,就是一种独特。同样,海外这片相对空白的领域,也给支付宝等企业带来了全球化发展的机遇。

“如果做得好的话,未来上海就是一个新零售之城,浙江是一个数字经济之省,而江苏则可以是一个两者结合的地方,那对于世界人口大国来说,长三角都市智慧生态圈,就起到了引领和‘样板房工程’的作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姜欣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