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小徐”+智能手环,全球首款应用于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登陆十院!诺奖得主也点赞咯

从酒店、银行的“大堂经理”,到提供点餐服务的“服务生”,乃至可以爬楼梯送外卖的“小哥”……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智能机器人对很多小伙伴来说想必已经不陌生了吧?今天,记者又亲眼看到了一台刚刚应用于第十人民医院里的智能机器人,而这,也是全球首款应用于医院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入驻”胸痛中心

-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

-我胸痛了怎么办?

-胸痛患者请到大厅分诊台刷医保卡,然后领取胸痛就诊手环,再到胸痛中心诊治就诊。

-需要挂号吗?

-胸痛患者不需要挂号,在分诊台刷医保卡后就可以就诊了。

-心梗怎么办?

-应尽快开通鼻塞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巅峰对话——院士&诺奖得主总论干细胞和人工智能”论坛现场,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亲自就如何使用智能机器人“小徐”进行了演示,“首先,这台机器人有导医分诊的功能,患者可以直接刷医保卡或身份证进行登记,领取就诊手环。”

将身份证放在感应区域,“小徐”立即读取出了个人信息,拿到了手环,根据指示长按按钮后,待红灯闪烁3秒,就表示手环已与患者信息进行了绑定。确认手环编号后点击“完成”,“小徐”的大脑袋上还显示出了一个二维码,“这也是为了方便患者和家属开发的一个功能,可以通过扫码,实时了解到患者最新的就诊状况和反馈。”

救治流程至少可以得到15%的优化

“胸痛的救治有别于其他所有的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张毅说,90分钟是胸痛发生后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医生需要尽可能清楚的知道,治疗的过程中每一分钟是怎么使用的,又是哪一个环节曾经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延误,“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引入,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系统地定位、识别患者,并且跟踪整个诊治流程,每一个救治时间点都会得到精确的记录。”

据悉,为了实现这一记录效果,在美国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医生“特制”的手术鞋来设定时间节点,当手术鞋离开了鞋架,便算作手术开始的时间。而在国内,最常规的操作方法是“一张纸”——也就是通过一张就诊单,陪同病人“走”过整个救治流程;或是通过扫取二维码的方式来记录,但此类方式经手工作人员较多,再加上需要人工手动输入、容易出现填写错误等因素,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很难实现记录的精准性。

而现如今,3台“小徐”分别“入驻”了十院的门诊、病房和手术室,患者经过任何一道“门”,所有的时间节点都会得到实时记录,“据我们统计,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至少可以提供15%以上的流程优化,在速率得到提升的前提下,能够让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尽可能地少耽搁时间”,张毅表示,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在救治过程中的引入,还能为胸痛中心未来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帮助。

2017诺奖患者为“上海方案”点赞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药物及非药物治疗飞速发展,但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是最凶险、最危急的类型,需要快速、精准、高效的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预后。在既往的传统治疗模式中,患者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使得许多心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干细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今天上午举行的论坛上,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就在致辞中提出,我们必须尽快通过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加快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改革,据悉,第十人民医院在国际上首次应用D-SPECT精准评估+体外震波改善为环境+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心梗心衰的“上海方案”。

而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人及先驱者Joachim Frank教授也亲临现场,作了关于单粒子冷冻电镜的演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Frank教授指出,此前就曾了解到十院推出的带有预警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即胸前贴上一块芯片,甚至换上一件特制的“护心甲”,就像随身携带了一台心电图仪,可以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上传,并进行预警),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他对人工智能与干细胞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结合应用十分感兴趣,此次也希望能与第十人民医院进一步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深入研究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更搞笑、更精准地进行临床转化,为广大心梗患者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谢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