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致开学:好好读书

开学第一天,校园内外,书香四溢。教科书要看,课外书也要看。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爱生活的人。

爱读书,家门口摆起了“小书摊”

小时候,我去华山路舅舅家玩时,总要抱回一叠连环画。舅舅是上海歌剧院舞台布景木匠,有点文化,喜欢收藏连环画,每本连环画都盖有“张某某收藏”的蓝色印章。在家门口场地上“乘风凉”时,我把连环画摊在门板上,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我们半知不解地看图,猜测故事情节。最难忘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连环画读本,我们可以百看不厌……

爱读书,班里有了“流动图书馆”

在金沙江路小学读五、六年级时,我担任少先队中队委员,负责图书和墙报工作。我从少先队大队部“库藏”的图书中挑选了近百本,整理后编写成目录,把图书放在一个木箱子里,在中午或者放学后借给班上的同学看。班里有了“流动图书馆”,很受同学欢迎。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像一串串珍珠,在同学面前璀璨。

其中《林海雪原》也相当热门,大家争着要看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英雄故事。我呢,当然先睹为快了。在长风老屋的煤油灯下,一目十行,三天三夜,早就把书翻完啦。

爱读书,在福州路可以泡上许久

在曹杨二中读书的时候,我爱逛福州路书店一条街。我在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音乐书店、旧书店等(还有文具用品商店等),慢慢地溜达,享受着“书市”的乐趣。在福州路可以泡上半天或一天。福州路有着我的青春脚步。其中旧书店的折价书,很有吸引力。

外文书店也是我喜欢去的。那一本本精致的英文小说,诱惑着我不忍离去。无奈囊中羞涩,只能饱饱眼福。其中摊在玻璃柜台上的英文活页(双语)丛书,我爱不释手。我记忆犹新的是,几位美女(确实很美)营业员聚在一起,打量着我这位“乡巴佬”。尽管,她们的目光是善意的、鼓励的,但我的脸孔有点发烫……

爱读书,在上海图书馆“猫步”前行

进房管所工作后,爱读书的热情依旧未减。所工会和局工会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区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还有上海市总工会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都留下过我的脚步。哎,想到有一次去上海图书馆(有钟楼的那幢),我穿了一双打补丁的皮鞋,后跟踏在地板上“笃笃笃笃”的响声,打破了阅览室大厅的安静。有人投来了目光。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得放慢脚步,轻轻地踮着脚前掌“猫步”前行。

爱读书,手抄《海盗》电影文学剧本

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民间流传一本《海盗》的美国电影文学剧本。可以阅读,但没有官方版本。我的“朋友圈”传来了这本《海盗》。于是,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在长风老屋用双线报告纸抄写了这本《海盗》,有42页。当年的阅读如饥似渴,饭可以不吃,书不可以不读。真的!一些紧俏书本偷偷传阅、抄写。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会相信:当年你们真的是那样“读书”的?!

■ 手抄本《海盗》

爱读书,读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

村里宅前“业余诗人”大郎家藏书丰富,有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还有外国文学《雾都孤儿》(狄更斯)《巴黎圣母院》(雨果),《红与黑》(司汤达)《十日谈》(薄伽丘)《牛虻》(伏尼契)等,以及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其中不少在当年是不能公开阅读的(只能偷偷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为我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扩大了阅历和视野……

爱读书,读成了一个“书呆子”

我整天钻在书本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学,音乐美术,唐诗宋词、拳谱秘籍等,广泛涉及各类知识,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剪报资料。图书馆、阅览室、邮政局、新华书店等,到处都有我的影子。村里人说我是“书呆子”。

■ 1964年12月上海青年宫图书馆催书归还信封,我在曹杨二中读高一

我活在书本里。书本里有一爿净土,书本里有理想境界。我与书本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我在书本里与人物对话,看善良战胜邪恶、美丽战胜丑陋。书本里的故事也鼓励我乐观向上,寻找生活中的美……

笔者后记

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在开放的网络时代,可以放心地读书(不再偷偷的传阅、抄写)。记得前几年我写过一首《书展偶拾》的小诗,刊登在《浦房集团报》上。现附录与诸位共勉。

书展百花开,书香扑鼻妍。

书迷溜达走,书神魂魄牵!

书是一阶梯,书是一艘船。

书是一窗口,书是一爿天!

书里有知音,书里有俊彦。

书里有慧女,书里有英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