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面积小、操场不够怎么办?看新学期“上天入地”综合开发!

防控近视、强健身体,需要保证中小学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但不少学校面积小、场地不够怎么办?今年,本市多所中小学在体育场地建设上试点突破,“上天入地”综合开发、全天候智能操场、可移动操场等新设施,真正把体锻落到实处。

全天候风雨操场智能顶棚

九月的上海依然烈日炎炎,但在徐汇区高安路一小的操场上,却多了一层可以自动化开闭的“智能顶棚”,一旦风雨来袭或烈日酷暑,体育老师按下按钮,装有双驱动力系统的顶棚只要3分钟就能合拢,学生的体育锻炼再也不用受天气影响了。

■高安路一小的风雨操场上,一位学生正在练习投篮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顶棚由全天候多功能软膜制成,帷布结构的透光率高达30%,还能防紫外线,达到了透光又防晒的效果,即便阴天也无需额外的光源;此外,柔性折叠的设计不会产生坠落物的风险,安全系数很高。同时,还有风感应保护装置,一旦有大风或雷暴天气,风速达到一定数值,感应装置会自动启动安全保护措施。不仅如此,顶棚上还有自洁涂层,高度也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能顺着斜坡将灰尘冲刷掉。

校长滕平告诉记者,和许多市中心学校一样,该校也面临“场地难”。学校地处市中心弄堂里,教学面积小,又没有室内场馆,但学校高度重视体育锻炼,除了体育教学外,还有篮球、花式跳绳、健美操、飞镖等多个社团,都靠这片露天操场,一旦下雨,学生就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因此,2015年该校参与了市教委的“风雨操场”试点项目。但由于该校地处165风貌保护区,搭建雨棚可能会破坏原有风貌,且很多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学校所在的小弄堂,导致原材料运输困难,学校下方还有一个在用的防空洞,打地基时必须绕开,而且考虑到学生的活动安全问题,前两年学校请来不少专家评审讨论,不断优化方案;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协调和努力,高安路一小的“风雨操场”项目终于在2018年竣工。今年开学,不仅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再受到天气的限制,连升旗仪式等活动也都能在操场上顺利进行。

■同济初中的全天候风雨操场则是另一种顶棚,同样为学生遮风挡雨。

无独有偶,杨浦区同济初级中学也有一块“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该校占地面积仅8.9亩,无室内体育场馆,运动场地面积无法满足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此,杨浦区教育局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在原室外篮球场处新建830平方米的全天候使用的风雨操场,建成后,学校各种形式的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项目竞赛训练活动都能风雨无阻正常开展,规范化的场地为学生的各类体育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学校还成为第一批“市初中体育多样化一校多品试点校”。

全天候操场:雾霾天也能快乐运动

乒乓、击剑、武术、棒球、剑道……天山第一小学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却有众多体育社团,还要保证学生的日常体育教学,一旦遇到下雨、雾霾天,只能在室内活动,如何保证学生体锻的正常开展?

学校针对现有场地进行评估,对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场所进行智能化改建,“上天入地”,让空中体育馆和地下室成为运动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出充足的室内活动场馆,让原本枯燥乏味,运动量几乎为零的室内体育课大放光彩。

■天山一小的地下室内击剑馆

比如,该校对原有地下室进行改造,不但在地面铺设防水防滑材料,而且对墙面和立柱进行软包保护,同时还划分了三间体育专用场馆,包括击剑馆、乒乓馆和武道馆(武术、剑道),为学生增加了900平米的运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在雨天、雾霾天多个教学班能有充分的室内活动场地,确保班级、年级、校级各类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又对原有的四楼大礼堂进行改造,拆除了三楼四楼之间的楼板,并铺设了木质地板,隔音墙壁,建成了具备室内体育馆,会议室,小剧场多动能的综合场馆,为学生增加了235平米的体育活动场地,彻底解决了雨天、雾霾天体育课无处可上的问题。

记者在天一小学的地下体育馆看到,馆内还安置了智能触摸屏。在传统体育课上,有些比较复杂的动作技巧,老师做示范时,由于动作需要连贯性,所以重难点很难突出,而通过智能触摸屏,在课中以视频慢放或片断式播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老师们还把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拍成微信小视频,重复回放,便于学生看清同伴或自己的动作,及时纠正。

为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的最大功能,该校还在操场四周加装了照明大灯,大大方便了周边社区居民在放学后到学校进行健身活动,学校还在每周二晚上向周边公司开放体育场地,真正将学校的运动设施“全天候”开放。

学区化集团化资源共享

今天下午,在向明初级中学的地下篮球场上,向明初中的初三学生,和附近七色花小学小学的弟弟妹妹们,正分别进行着体育课。同时,清华中学女篮队也会到这里来进行练习。

■向明初中的地下篮球馆里,七色花小学和向明初三的学生正分别上着各自的体育课。

在黄浦区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向明中学历经10年,终于 竣工完成,构建起一座两层“地下运动场地”。在此之前,运动场地只占全校总面积的3-5%,而今年工程竣工后,该校地面、地下运动场地加起来高达6000多平方米,占到学校总面积的25%,这个数字在市中心学校几乎是很难想象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场馆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房、健美操馆等多个标准化场馆,而在建造时,校方考虑了众多细节。比如地下场馆最重要的防潮措施,场馆均是塑胶地板,避免长时间后木质地板受潮拱起;此外,还安装了体育馆内的排风抽风系统,从各种细节保证了学生体育体锻的良好体验。

而这些运动场馆的建成。不仅与市专项化教学课程相结合,为向明中学的学生提供多项性选择,更丰富了学区化集团化资源,对向明教育集团内的学校开放课程与场地,做到了场地共享、课程共享。

多措并举,增加校园体育场地供给率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并结合本市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近年来,市教委积极推进本市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更多的学校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学校场地,把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工程,增加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夯实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基础。

目前本市的做法,一是鼓励中小学校挖掘学校现有场地,开发学校的楼顶或地下空间,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通过维修等方式,开展“上天入地”校园体育场地试点。二是通过引进“笼式足球”“可移动操场”等先进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现有的校园场地内拓展学生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在加强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强化运行管理,在确保正常教育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校园体育场地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