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也曾有个“五角场”,据说只有老曹家渡人才知道

康定路上的静谧、889广场的繁华、23路电车的怀旧……当你走在曹家渡的马路上,会将从市井角落到高楼大厦的风景尽收眼底。曾经的“沪西歹土”、“沪西小上海”都是这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社区的别称。不管你是老住户还是新搬入曹家渡,都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曹家渡,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社区。

在曹家渡,有道不尽的历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从本期开始,周到君将向社区居民推送一篇由专业学者所写,有关曹家渡历史变迁的研究性文章,由于正文篇幅较长,故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呈现。

■曹家渡老照片

曹家渡“由‘渡’兴‘市’”

曹家渡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境域几经变迁,由西向东发展。目前所指区域范围大致为北起于苏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于江苏路,东到康定路余姚路。地域跨静安、普陀、长宁三区。

曹家渡得名于吴淞江原有的一处义渡。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举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县迁此定居(另一说是由浙江临安迁来)。故址在今长宁区江苏北路、万航渡路东,形成境内第一个村落——曹家宅。

据张哀《曹氏世代义渡碑记》所载“隆万之间,吴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于众,不求助于人,造舟以济,仰须焉,则人称之为曹家渡。”另据《法华乡志》记载“曹家渡,在法华北三里许,有市,里人曹旸呈县建设。南岸三官堂,北岸长生庵。”

这里所说“曹旸呈县建设”并非指义渡为曹旸所设,而是指曹旸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吴淞江北岸长生庵立碑,记述曹氏祖先捐资义渡一事。

■1902年法文上海地图上绘制的曹家渡地区。红色区域为居民点(村落)

根据碑文记载,“渡为曹氏始祖隐德所成,俾农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于来往。至明隆庆万历年间一曹氏之高祖后江者,以此渡公之大众。”后来吴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设木桥,人称曹氏木桥,后改为石桥。

清初吴淞江治水后复通,曹氏后代重操义渡。当时上海到宝山、嘉定等地的水陆交通多取道于此,“曹家渡”逐渐名声远播。该地就以渡口——“曹家渡”为名。直至19世纪中叶,渡口两岸尚多滩地,村落稀少。

当时周边的乡民以种植棉花为主,此外还栽种水稻、油菜、小麦以及青菜、蚕豆、大豆等农作物。因毗邻苏州河,捕鱼捞虾也是乡民们农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那时候的曹家渡可谓一派江南水乡、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在曹家宅、卢薛宅以北(今万航渡路中段、华阳路北面至曹杨路桥之间)半月形地区形成曹家渡市。

■1914年的沪西地区外侨所有土地手绘图。红色区域为外侨所拥有的土地,与上图对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与外侨所占区域的位置变化

历史上这里之所以被称为“五角场”,这是近代以后的变化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发展。1860年前后,太平军逼近上海。1862—1863年间,上海租界当局为与太平军作战,并以此为借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带(已超越租界区域)修筑一批军路,此为租界越界筑路之始。

极司菲尔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条。该路于1861—1862年间辟筑,1913年延筑,全路贯通后连接梵皇渡直至静安寺。与此同时在1860—1865年期间,在极司非尔路靠近曹家渡的东段又辟筑极司非尔支路,两路交汇形成三角形地带,当时俗称“三角场”。

1900年开始,租界当局开始大规模越界修路。劳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长寿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长宁路)1901年、康脑脱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后辟筑,并与极司非尔路交汇于曹家渡,成辐射状,被称为“沪西五角场”。

■美国传教士Gulielma F. Alsop 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书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传教的经历,并配有一张劳勃生路(今长寿路)附近苏州河的珍贵影像

路名科普链接

关于极司菲尔路(Jessfield road)名称的来历。该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块原为英商约翰·麦克雷戈(John Macgregor)占有(约翰·麦克雷戈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酒类进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板,该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广和公司前身。正广和汽水早期包装上都标注考尔伯克和麦克雷戈的姓氏)。

当时有条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为Jessfield road。约翰·麦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总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极司菲尔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础上辟筑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万航渡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