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态度 | 道正声自远 百年单田芳

《三联生活周刊》曾在2004年单田芳70岁的时候采访过他,并这样描述单老先生的成就:“单田芳先生是评书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的话,可以(从2004年)播到 2036年。如果把他讲过的评书列在一起,你会发现,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的评书,完全可以构筑成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听他的评书,他的听众将近2亿人。”

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单田芳的地位,遑论单田芳的书,许多都是出自他的原创,完全当得起一声“中国历史评书演义”的称号。但在褒扬单田芳先生成就的同时,彼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也提出了评书传承失去土壤,评书文化面临危机的担忧。当人们的娱乐生活日渐丰富,广播媒体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传承千年之久的评书,是否真的会走向没落乃至消亡?

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虽然单老先生已经溘然长逝,但令人欣慰的是,评书仍然在我们身边。

单老先生逝世的消息,微信朋友圈里不仅年长的人在充满回忆地转发,年轻人同样也在悼念。网络广播的兴起,令评书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就在前几天,我坐一个年轻同事的车,一路上,车里都在播喜马拉雅录制的新评书,“烽火戏诸侯”写的《雪中悍刀行》,演播者是喜马拉雅的签约主播大斌,虽然比不上单田芳、袁阔成这一代人的炉火纯青,但已经颇有几分令人回味的韵味。

评书从广播走到网上,从收音机里走到汽车音响里。评书的收听更加方便,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天才放一集,每天都被“且听下回分解”吊着的感觉,要是入迷,可以连着听上一晚上。但我觉得,这只是评书重回我们身边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评书文化的内蕴。

大抵在宋朝,说书人已经遍地开花,之后一壶茶、一把扇、一块惊堂木的说书先生,一直是茶肆勾栏里最受欢迎的角色。“啪”的一声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要说人间;“拐李仙师剑法高,钟离辞官别汉朝”,这是要说神仙。作为最草根、门槛最低的文化门类,评书从古至今,都扮演着最基本的教化的作用。

教化什么?从单田芳常用的一首定场诗中,我们便可见一斑:“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评书一向以来,弘扬的都是忠、义、侠等最基本的美德。晚年的时候,有人问单田芳,从《三国》、《隋唐》、《大明英烈》,一直说到红色经典,书里有这么多英雄,生活中真正的英雄是什么样?单田芳想也不想地回答,“这一辈子下来,我崇拜的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扶困济危雪中送炭,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你就是英雄。”

但评书又从不说教,教人以方,其实靠的是听众心中自有的、最朴素的善恶观。是的,忠良战胜奸佞、善良战胜邪恶,这是听故事者从心里期望的结局,所以当峰回路转之后,岳飞终于流芳千古,秦桧终受万夫所指,我们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爽感。这种爽感是不分年龄,甚至不分时代的。评书迎合了这种爽感,并放大、传播了这种朴素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所以,只要我们心里对善的美好结局充满期待,评书就仍然会吸引我们。道正声自远,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我们听别人的世界,想象着自己的生活。抖音自诩为当代最草根的内容平台,但要是比起评书来,那些或猎奇或搞笑的短视频,哪会有评书的内涵与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书是草根文化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所以即使在商业利益为主导的网络企业中,仍会有一大批平台看中了评书的价值,并自发为评书充实内容、进行推广,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即使“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时代已经过去,已经不可能再复当年2亿人同听单田芳的盛况,但评书毕竟不会过时,并且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单田芳缔造了一个时代,而我们在追思单田芳、怀念这个时代的同时,也期待能听到新的故事、新的声音。这应该也是单田芳同样期待的事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子不语 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