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展今开幕,唤醒市民四十年记忆,祝福上海明天会更好

“金星牌黑白电视机,28寸永久自行车,大白兔奶糖铁盒……这些都是老早熟悉的物件啊!”

今天(10月19日)下午14点,由新闻晨报·周到主办的“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在上海豫园华宝楼三楼开幕。

市民游客纷纷步入展厅,欣赏满载着上海人生活记忆的怀旧展品。

记录百姓生活,感受生逢其时的喜悦

怀旧老物件、历史老照片、珍贵老影像……在收集展品、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上海音像资料馆和上海豫园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给予了诸多支持。

这个金秋,新闻晨报·周到为什么要在豫园老城厢举办这样一次展览呢?

■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

开幕式上,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在致辞中表示:

我们希望把上海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生活变迁,我们曾经的期望与满足,用这样一场活动,直观地展现在广大市民的面前。我们是媒体,我们更是老百姓生活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感受到生逢其时的喜悦,和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黄琼认为,“生逢其时”这四个字,是能在这个时代激起共鸣的一声感叹。当下,每个人都称得上是“生逢其时”者。对于长者而言,他们一直在见证这个国家、这座城市能成长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对于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而言,他们在生活日渐美好、每天都充满着希望的岁月里长大。对于更加年轻、年少的一代而言,他们正直面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新时代。

黄琼还表示,和每一个个体一样,成立于2000年的新闻晨报同样是生逢其时者。它在初生的年代遇上了都市媒体的黄金时代,以“最鲜活最实用”的新闻,迅速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可。

如今,新闻晨报又遇上了媒体转型发展的年代,只要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对走好,就能抓住媒体发展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作为融合发展的第一步,周到APP融合了当代媒体人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代表着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媒体从来都不是关起门来办报纸,是要走出报纸端,走出客户端,到生活当中去,体现和都市生活的融合。正如这次展览,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自内心的庆祝和纪念,也是新闻晨报和周到客户端融合发展的新一次尝试。

■著名歌手张蔷在开幕式上献唱

用沙画演绎城市变迁,用歌声祝福明天会更好

来自上海咏爱国际音乐学校的音乐演奏家们登上舞台,用他们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钢琴和小提琴二重奏,奏响了开幕式的序篇。

■上海咏爱国际音乐学校的音乐演奏家们奏响了开幕式的序篇。

悠扬的音乐声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不断变幻的城市画面则能让人直观感受生活的变迁。

豫园股份执行总裁石琨在致辞中预祝展览成功。

■豫园股份执行总裁石琨

上海排箫艺术研究会的音乐家们现场吹奏了《大鱼海棠》、《芳华》等曲目,与古意盎然的会场环境相映成趣。

■上海排箫艺术研究会的音乐家们

站在凉亭里的沙画师现场拨动指尖,和着阵阵箫声,用沙画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陆家嘴从农田遍地到高楼叠起的景象变化。

之后,沙画师又在画面上写下了“新闻晨报”、“周到”字样,表达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祝福。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始终是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基因。当然,历史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创造的。

今天的活动现场特别邀请到了几位生逢其时的朋友——“滑稽王小毛之父”葛铭明、“红帮裁缝”朱良、张家宅居民代表鲁美玲,用分享生活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上海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衣食住行的变迁。

■“红帮裁缝”朱良

朱良讲到,以前,上海人做一件西装要穿一年四季,只因经济条件有限。现在,人们会订做不同款式、厚薄的西装应对季节变化,说明经济条件变好了,上海人的生活质量也上去了。

要想办好一个“接地气”的展览,离不开专业机构和市民的支持。

在本次展览征集展品的过程中,上海收藏协会的会员们和热心市民纷纷拿出了多年珍藏的宝贝,详细介绍了藏品背后的故事,为展览增色。

仪式上,展览主办方为他们颁发了由上海市档案馆盖章的参展证书和捐赠证书,向他们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历程,每个人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上海咏爱国际音乐学校音乐家们的带领下,来自热心读者家庭的20位小朋友身着中式古典服装登台,用童声唱响了歌曲《驶向灿烂的明天》。

随后,报社领导与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邢建榕、黄浦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乔梁、上海音像资料馆副主任沈小榆、上海市收藏协会驻会秘书长李荣虎、豫园股份品牌市场部执行总经理徐翀等10位嘉宾一起为生活秀揭幕。

大家一起把手放在大屏幕上的手印位置,倒数计时,宣布“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正式启动。

岁月流金,沃土焕新。上海将会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打响 “四大品牌”,扬起再出发的风帆,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市民游客云集观展,互动项目等你体验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对于本次展览而言,这八个字也正可以用来赞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取得的成就。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移步海上梨园对面的华宝楼,来到三楼展厅观展。

年过七旬的胡申南、楼静年夫妇,是为本次展览提供展品的市民收藏家。夫妻俩拿出的藏品都与婚庆主题有关,包括胡申南“淘”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证书、八十年代的婚纱摄影照片、迷你子孙桶等等,和夫妻俩七十年代结婚时珍藏的喜碗、喜筷、囍字糖缸口杯一起,铺满了一整个展台。

看到有参观者对展品感兴趣,二老兴致勃勃地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上海婚庆习俗的变化过程。

看到展台前热闹非凡,一群前来旅游观光的欧洲朋友也被吸引了,好奇地打量着展品。其中一位男士用英语告诉周到君,虽然他们听不懂胡老先生的中文解说,但也能从红色调为主的展品中领略到中国式的喜气。一行人看得高兴,主动提出要与胡申南夫妇合影。两位老人被一群外国朋友围在中间,举着开幕式上颁发的收藏证书,请摄影师拍下了这欢乐的一刻。

作为滑稽戏编剧,葛铭明很喜欢留心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为日常创作积累素材。观展过程中,他被展柜里的一批粮票、布票、油票吸引了。

他告诉同行的参观者:“这都是很有时代感的东西,你们看,油票的面值有一斤的、半斤的,可我还见过专卖一滴油的油票。几十年前,生活困难的农民家庭只能买得起一滴油,放在衣食丰足的现在真是不可想象。”

接着,他来到另一个展区,一台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勾起了他回忆的兴致:“这家伙块头大,价格也高,一万块钱才能买一台,在那个年代是相当贵的。但它的信号质量远不能和如今的手机比,使用者在家里往往听不清话筒里的声音,要跑到外面来听。邻居看见了,还以为他显摆阔气呢!”

除了静态的展品、照片和循环播放的视频之外,展览中还有不少好玩的互动项目。爱好收藏的市民周炜佳尝试着动手制作了一份“生日号外”,留作纪念。

在展览现场的未来区域,智能导购机器人旺宝为围观的人们唱歌跳舞讲笑话,用语言和观众互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同时,现场也展出了无人机、无人车等人工智能产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成果。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欢迎市民朋友们来参观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