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人物说 | 尼泊尔籍志愿者浦瑞妍:中文我已经准备好了,还有点担心……

“侬好”

“阿拉是中国人”

浦瑞妍说了两句最近“偷学”的上海话,发音更接近普通话,说完自己忍不住笑了。

“我不太会讲,这两句是我和打扫卫生的阿姨偷学的。”

即将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供咨询和翻译支持的尼泊尔籍志愿者浦瑞妍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紧张,“身边的同学都说普通话,只有打扫宿舍卫生的阿姨平常和我们说上海话。我现在只会打招呼的话,离交流还差很远。”

同学眼中的“中国通”也觉得中文太难

四年前,浦瑞妍从尼泊尔的一所国际学校高中毕业,决定出国留学。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她最终选择了让她最想深入了解的中国。

■浦瑞妍在为中国小学生介绍尼泊尔

“我之前读的国际学校说的是英语,教学方式和美国的差不多,相比之下我更想了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而且中文现在越来越国际化了。”

浦瑞妍是看着爸爸从事纺织行业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对纺织品特别感兴趣,“我们国家的纺织品大多都是手工制作,而东华大学的纺织在世界上很有名,希望能到中国学习高技术的纺织工程,把好的技术带回家乡。”

留学的第一关就是语言,中文难学吗?被同学公认为“中国通”的浦瑞妍也苦笑着直点头。

“中文太难了,没有像英文一样的字母,然后一个词还有不同的声调和意思。我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很难分别不同的声调,比如‘我可以问你吗?’弄不好就说成了“我可以闻你吗?

中文很难,但浦瑞妍却乐在其中,而且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能用普通话正常上课交流了。

大学第一年,浦瑞妍每天从早到晚学习中文,上午是阅读课,下午可能是听力课,第二天可能是看图说话、口语课,没事的时候就找中国朋友聊天练口语。

希望未来有机会以其他身份参加进博会

除了上课,浦瑞妍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两三次志愿者活动,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喜欢帮忙”。

■浦瑞妍参加松江交通局组织的志愿者活动

得知学校在招募进口博览会志愿者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报名只是第一步,之后便是面试考核。“你参加过哪些志愿活动?”“会熟练使用哪些语言”在用流利的中文回答了几个面试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浦瑞妍心怀忐忑地开始等待结果。

“真的很希望能够参加这次进博会。”几天之后,面试老师发来的入选信息让她松了口气,“因为我的中文、英文比较好,被分配到了咨询岗位,主要是给外国参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接待。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资深志愿者,浦瑞妍坦言,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的志愿活动,非常激动也有些担心。

让她担心的不是别的,竟然是方言。“我会说中文、英文、尼泊尔语、印度语,平常上课以及交流用的都是普通话,中文我已经准备好了。但如果遇到一些说方言的展商和观众,比如上海话、广东话等,我可能就会听不懂。”于是,浦瑞妍学了几句打招呼的话。

离进口博览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浦瑞妍“上岗”在即,激动和紧张之情被深深地压在了弦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志愿服务,让自己能够自如应对观众和展商提出的问题,浦瑞妍每天都会通过手机关注和进口博览会相关的信息,了解有哪些展馆、哪些亮点展品。

成为此次进口博览会的志愿者,也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浦瑞妍心中埋下了一个心愿,“希望我参加工作以后,有机会能以不同的身份再次参加进口博览会。有了这次志愿者经验,我会更了解进口博览会是什么样的,参观者和展示者分别是什么样的,希望以后能把尼泊尔的纺织产品带到中国来展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