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在沪成立

中国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

为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突破石窟寺文物、遗址保护的瓶颈,今明两天( 11月4日至5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立。

此次高峰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石窟专业委员会、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提供支持。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明生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其它石窟保护管理研究机构、相关高校、文博单位的代表和关心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各界人士共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国石窟寺保护的研究成果与体会。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孙英民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分别致辞,并签署了“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协议书。该联盟由复旦大学研究员王金华发起,旨在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石窟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分享了多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情况,对于在保护理念、技术标准、保护材料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达成了共识,并就前沿技术问题、未来的保护利用理念和学科建设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加强学科建设的一次最新尝试,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石窟寺类遗址保护与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石窟寺保护创新联盟”的成立,也将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更多国家和地区,期待中国石窟人用文化遗产的语言共同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