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沪港通”平稳运行,在欧洲搭建交易平台,上海滩这位金融达人做了几件大事

“沪港通”股票交易机制诞生,中德合资平台项目完成,这些金融行业里响当当的大事,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傅浩有关。

周到君了解到,傅浩曾牵头完成“沪港通”业务方案设计,在欧洲搭建首个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平台,获2014年度“沪上金融创新人物”称号并入选2017年上海领军人才。他也曾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交易所合作,曾担任亚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联合会工作委员会主席。

专业素养过硬,业务尺度把握得当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傅浩,已经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他不仅从事实务工作,也长期进行资本市场理论和政策研究。在金融市场和金融理论方面,他有着很深的造诣,迄今已发表论文50多篇,有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公司治理制度设计、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多项重大改革政策的研究与实施。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专业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必定带来专业素养的提升。傅浩就是如此。李莹莹是傅浩在国际发展部的下属,曾和傅浩一起参与过推动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工作。“我发现,傅浩在解答一些重点问题时,总是能把尺度掌握得很好,这和他的专业功底非常扎实有关。他能用讲故事的方式诠释他对事物的看法,正面宣传资本市场,这种技巧并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

中信证券股票销售交易部负责人陈佳春说:“很多海外投资者会对我们市场现有的制度、政策、规则,或者未来的预期等提出一些疑问、建议或诉求。傅浩的专业素质过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跟海外投资者很好地进行沟通和解释,打消他们的顾虑。”

牵头设计“沪港通”方案

曾经,傅浩在证券市场理论研究领域干得如鱼得水。2011年后,他转入国际业务领域,担纲上交所国际业务创新工作。“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朝新的方向转型,还真有点舍不得。”傅浩说。不过,他在新的部门带领团队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推动上交所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2年底至2014年,傅浩担任“沪港通”工作团队的主要负责人,牵头“沪港通”业务方案设计工作。“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在前期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傅浩带领团队加班加点,高强度地工作,完成了“沪港通”从概念设计到业务方案的工作,在方案中充分考虑沪港两地资本市场的差异,创造性地解决了沪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中涉及到的交易机制、结算交收、市场监管、投资者保护、额度控制等复杂问题,设计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了完整的业务方案。

傅浩及其团队的努力,为“沪港通”的推行打下了良好基础。“沪港通”自2014年11月推出以来,运行平稳顺利,经受住了市场波动的考验,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和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的重要通道,是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里程碑,在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德合资平台项目的筹备工作,也是傅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2015年,上交所、中金所与德意志交易所组建合资公司,在欧洲市场搭建了首个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平台。傅浩带领团队与德交所沟通良好,建立了共赢互信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两所的诉求和市场需求,完成了中德合资平台项目的筹备工作。合资平台不仅开创了内地交易所在境外资本市场建立交易场所的先河,更是成为中德两国经济金融领域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