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了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痕迹的黄浦老城厢,该如何兼顾风貌保护与功能提升?

蜿蜒曲折的巷弄、深红色的老式阳台、“拉毛”工艺造就的建筑外墙……走进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福佑地块,人们很容易被其具有老上海特色的历史建筑所吸引。

2平方公里的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但同时,也是旧式里弄集中分布的区域。11月15日,市政协走进老城厢,围绕“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专题开展年末视察,并对老城厢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历史风貌要保护,居民生活也要改善

委员们先后走进了复兴东路404弄与福佑地块南进行了实地查看,这两处地块均属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由人民路、中华路两条环状道路围合而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老城厢风貌区内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

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蜒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的各类建筑。

在这其中,福佑地块二级以下旧里房屋占比超过95%,是黄浦余留体量最大、旧里密度最高的旧改地块。考虑到地块体量较大,计划按照“分块实施、滚动推进”的总体原则,以梧桐路为界限,分南北两块逐步推进。委员们认为,老城厢的保护改造要不断探索新模式,同时注重老旧住房更新改造中的功能提升,这样才可以让老城厢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老城厢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管局均回应表示,要强化成片活化的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建筑、保护风貌,在总结完善以往几种改造利用成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和居民意愿,因地制宜地实施分级分类保护。要根据保护要求,编制各类保留保护建筑和成片保护区域的改造方案,特别要对旧改地块中规划明确的成片保护、局部保护风貌街坊,要加快建筑细化甄别,借鉴成功案例,抓紧制定方案,尽快启动改造。

具体而言,要聚焦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开展内部整体改造、抽户(幢)改造等试点,恢复原来的使用功能或达到成套独用或每户单独使用厨卫设施,减轻房屋使用强度,增加小区公共设施,扩大公共空间,改善居住条件。

积极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缓解如厕难题

拎着马桶过日子对老城厢的不少居民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解决“如厕难”也是委员们关心的话题之一。

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就表示,加快旧区改造,事关民生、事关城市安全、事关历史风貌保护,必须创新思路,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突出民生重点。

对此,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管局表示,对于多家卫生设施共用的不成套职工住宅,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成套改造。对已无修缮价值、难以通过加层扩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的老旧公房,有序推进拆除重建改造。

在这个问题上,复兴东路404弄的改造是个很好的例子。该处房屋为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不成套公有住房,为棚户改造房屋,多为三层,房屋无卫生设备,多户共用灶间,房龄老、结构差且超负荷使用,小区内私自搭建情况严重,原街坊道路通行困难,存在较大安全和消防隐患。

项目改造方案将原房屋搭建部分全部拆除,恢复原有三层坡屋面住宅原貌。将原合用厨房、无卫生设施状况改建为紧凑型厨卫独用,改善居住功能并尽可能独用成套,使该项目范围内居民告别倒马桶的历史。

除了对老公房进行改造,里弄房屋的修缮改造也十分重要。据了解,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无卫生设施里弄房屋,如规划明确列入保留保护范围内的,应在征询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力争尽快启动实施。

此外,加大力度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空调外机等外立面附属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并按照标准统一整治,同时继续加大推进既有住宅安装电梯工作力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 姚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