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赛虽好,可不要硬撑哟

晨报记者 沈坤彧

这个周日上午7点,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就将在外滩发枪。作为上马的竞赛总管,55岁的吴玮有一个心愿——下午1点15分左右去检查存衣点时,所有选手寄存的衣物都被领完,这意味着上马安全结束了。

“如果衣服没人领,我们就会很紧张。因为这个人有可能送医院救治了。不过以前也发生过其他情况,比如有人跑到一半不想跑了,回家了,衣服也不要了。有这样的人,那也必须想方设法找到他”。

今年已是吴玮第23次参与上海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了,他的身份也从最开始时的裁判,变成了现在听上去很时髦的竞赛总管,“这是国际田联的叫法”。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5年自己第一次执法上马时的情形,“那一年也是上海第一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当时是在嘉定。”他说,到了马拉松这一天,学校停课,大家搬上凳子,坐在马路边给选手加油,“别看现在每次都是十几万人报名,最初那几年组委会都是倒贴的。我记得刚开始的报名费30块,但发到你手里的装备,比如衣服啊毛巾啊样样都有,远远超出了报名费”。

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很少人知道,田径裁判其实只是吴玮的兼职,他正式的身份是上海商学院的一名行政干部。“你去裁国际最高规格的比赛,一天下来也就拿个500块。所以做这一行,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

马拉松赛事以外,钻石联赛以及全运会这样的竞技赛场,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全运会四年一届,我到现在已经参加了五届,这在裁判里面也是很少的。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前些年每个省市只能派一名裁判执法田径项目的比赛,我就是上海指定的那名裁判代表”。

最近两届全运会,吴玮都是以田径裁判长的身份参与。他执法严厉,在刘翔已经成为奥运冠军之后的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就曾因抢跑被吴玮罚出了场。

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也出于对比赛成绩的考虑,每年上马都会对赛道进行调整。“我们之前跑过浦东,要过南浦大桥,桥很高,丈量路线的时候很危险。”今年的赛道同样进行了改动,“之前的比赛30多公里后要上座桥,有个比较大的坡度。从安全角度考虑,今年改掉了。正好条件也允许,因为徐汇滨江打通了。我今天去看了下,美中不足的是它上面一段比较窄。”

吴玮说,马拉松赛道的选取真是门学问,“我参加过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厦门的赛道是最漂亮的,但成绩就是不好,可能受到海风的影响。全世界来说,柏林赛道的成绩最好,记录都是在那里创造的,因为路面比较平坦。我们也一直在考虑,如果光是笔直的路,选手也不一定会喜欢,但弯多了,又会影响成绩,蛮难的”。

上马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已经取消了半马,受之影响,裁判人数也比以往少了一半,因此今年将有100多名裁判分散在整条路线上。其中最早的一批检录裁判周日4点就会在万体馆集中,向外滩出发。终点上海体育场的裁判稍晚一些,5点就位。

比赛当天,吴玮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一早先到起点,查看起点的布置情况。待所有事项都落实后,再审查一遍运动员检录情况。接着等特邀的外籍选手上赛道。再然后就是提前15分钟上路线检查,包括饮料布置等等,一路检查到终点,等待第一名运动员的到达。

而那些路线上分设的裁判则要负责检查和指引,以及抓违规违纪现象。“有的带两个芯片,有的抄近道。最怕就是有人替跑,简直防不胜防。像厦门马拉松猝死的两个,都是替跑,我们最忌讳的就是出性命事故。我一直说,最让人担心的不是老年人,而是小青年。现在猝死事故高发的不是全马反而是半马,他们认为这个距离还行,可能不用系统训练也能跑下来。年纪大的人不行了就走一走,小青年就要硬撑。”

在“心灵鸡汤”里,人们频繁地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胜利。但从更科学的角度来说,马拉松的精神核心或许并不在于坚持到底,而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懂得适可而止。吴玮一再提醒参赛者,尤其是那些缺乏系统训练的参赛者,“千万不要硬撑,该停的时候就停下来”。

除了上马外,吴玮还一直活跃在各类马拉松比赛中,每年元旦的蒸蒸日上迎新跑赛事,他也一直担任裁判长。“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的,这个没有年龄限制,就像跑马拉松选手也没有年龄上限一样”。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