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瘦身”至45条,自贸区合同外资超千亿美元

今年是上海自贸区建设5周年。回望过去,自贸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截至2018年6月,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若以占地面积计,上海自贸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便吸引了上亿美元的外资。

负面清单措施不到最初1/4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外商投资在国内采用的主要是逐案审批制度。这些审批不仅需要提交大量材料,也需要消耗较长时间逐项审查。这成为外商投资国内市场反映较多的问题。

“负面清单”,是一种国际通行语言。各国清单内规定了哪些领域外商不得进入,清单之外则不得对外商投资准入进行任何限制。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揭牌当晚,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揭开面纱。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

在短短的5年中,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不断做“减法”,已经实现了全面“瘦身”。2014年6月,市政府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管理措施减少为139条。到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减少至45条,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投资备案全程网上办理

负面清单“瘦身”后是正面效应的不断涌现。2013年9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备案成为外资准入管理的主要方式。

通过这一创新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需提交的线下材料由十几份减少至0份,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的申报、审核、结果告知全程网上办理,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模式的创新伴随而来的是自贸区魅力的不断释放。截至2018年6月,挂牌后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合同外资1102.4亿美元,实到外资221.33亿美元,98%以上是通过备案方式设立。2017年,上海自贸区新增实到外资60亿美元,实到外资额在全国11个自贸区中位列第一。

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也在自贸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上海市先后分两批提出54条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扩大开放措施,均获得国务院批准。截至2018年6月,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项目超过2600个。融资租赁、商贸、建筑设计施工、演出经纪、国际船舶管理、增值电信、旅行社等行业的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