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文博会|演艺,是如何滋养一座城市的?

不久前刚落幕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艺术节上,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献上沪上首秀,现代舞大师阿库·汉姆带来“封箱”之作,原创新作、大师首演、名家名剧……35天的时间里,45台中外剧目、350多项各类活动,让金秋的上海浸润在艺术的海洋中。

而去年底发布的上海“文创50条”,更是明确提出上海将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动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演艺行业,是怎样滋养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气质的?

昨天的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生、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娴、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涛等人,在“演艺产业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没有文化中心的城市,很苍白

陈圣来,曾一手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为之服务了13年。

前几年,他走访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那里车水马龙,繁华程度与国际一流大都市所差无几,但雅加达艺术节秘书长却对他说:“我们的城市没有专业的交响乐团,也没有一座可以让国外交响乐团演奏的专业音乐厅。所以,我们离世界名城还差得很远。”

一席话,让陈圣来陷入了思考:一座城市有着隐秘的灵魂,如何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知它的精神与气质?

还是要不断有一流的艺术作品。

20多年前,上海也曾陷入雅加达的窘境。

1993年,指挥家沃尔夫冈·萨瓦利希率费城交响乐团来到上海演出时,整个上海竟找不到一个适合交响乐演出的场地。演出最终只能在万体馆举行,音效大打折扣,作为亲历者,陈圣来感叹:“没有大剧院,没有音乐厅、没有文化广场等文化中心,整座城市很苍白。”

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成为国内首家现代化综合剧场。随后,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日新月异的上海文化地图上,一个个新剧场拔地而起。

放眼全国,东莞玉兰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青岛大剧院、杭州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等相继落成。“这些剧院不仅成为城市的门面,体现城市的品位和修为;另一方面又是城市的客厅,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为大家提供公共文化空间,推动着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陈圣来说。

然而,他也指出,优秀的文化硬件还必须有优秀的文化软件来支撑:有了好的剧院,谁来管?谁来演?谁来看?

“这比建造一座大剧院更难。文化管理者、文化创造者、文化接受者,他们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韩生则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演艺行业恰恰能为城市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戏剧演出的主要特征,是人空间和时间的集聚。演员和观众不仅仅是观赏的关系,而是有着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让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互为一体,也就是说,每一场演出、每一个作品就是全新的。”

在他看来,戏剧能为城市中的人们带来高品质、富有魅力的生活。

真正好的文化演出,有温度

一座城市,除了不断引进全球一流的优秀剧目,还需要什么样的演出?

1996年,宋城在杭州落地开花。当时,景区演出还是国内旅游业的新兴事物,往往只是被当成景区的绿叶小花来点缀。但当时的董事长黄巧灵却认为:一台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演出,是最容易让游客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

1997年3月29日,《宋城千古情》首演,22年来,从最初条件简陋、冬寒夏热的户外演出到如今有了自己的剧院,张娴感慨万千:“我们现在有两个大剧场,每个大剧场三千到四千座位,一天连演十八场演出票供不应求,六十亩不到公园今年创造了8.5亿盈收。”

如今,他们将这个模式“复制”到了更多的城市,除了《桂林千古情》、《三亚强骨清》、《丽江千古情》等之外,不久前,更与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在上海浦东世博园区启动了大型歌舞《上海千古情》项目。

“每一座千古情的主题公园都是城市文化挖掘出来的根,每一场演出都是城市之魂。我相信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文化和演艺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因为带有温度,能让每个人感觉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独有偶,上海同样有一出节目,连演了13年,成为这座城市的演艺文化品牌,它就是多媒体舞台剧《时空之旅》。

一年演出5003场,观众500万,门票收入60亿,其实七成是来自海外观众,正“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时空之旅》所言非虚。

就在上周四,因上海马戏城大修而短暂停演的《时空之旅》又以全新的面貌亮相有着“亚洲第一大篷”之誉的上海杂技团流动剧场。

“上海不缺好的作品,而是缺乏精耕细作的市场营销。打开门走进市场,才能打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演艺之都”,在陈涛看来,上海要建设亚洲演艺之都,就必须有更多更长远的高质量品牌,将文化演出行业做大、做强、做深。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