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4位世界哲学大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市民文化客厅开讲哲学,场面热烈

哲学如何走出象牙塔拥抱公众?

12月9日,《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城举行,这是上海报业集团与旗下上市公司新华传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厅”第二场活动。

本次活动除上海书城外,“市民文化客厅”还同步在6个新华书店中心门店进行视频直播,吸引近200位哲学爱好者参与。6个门店的近20位听众通过“沉浸式互动设备”视频向主会场提问,场面热烈。

让学术接近公众的一次探索

《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是文汇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为今年8月拥有118年历史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共同呈现的“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汇编,11月底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念、孙向晨、刘梁剑做客“市民文化客厅”

这次联合采访是上海媒体人携手学术界共同思索如何让学术接近公众的一次探索。

当天做客“市民文化客厅”的三位嘉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华东师大哲学系副系主任、访谈项目人刘梁剑,文汇讲堂主任、访谈总策划、新书主编李念披露了这一大型访谈从立项、采访、成稿背后的故事。

从调动国内学界资源,启用海内外30余位学人,拜访全球前沿一线哲学家,到完成这场“学以成人”的人文实践活动,这也是对 “哲学走出象牙塔,大众亲近、与媒体拥抱”的国际趋势和时代命题的实践。

哲学走向公众是应有之义

孙向晨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被选任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成员,FISP正是世界哲学大会的发起方。

在孙向晨看来,哲学有两个维度,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哲学走向公众是应有之义,而近几年,这个趋势正在回潮,这次上海媒体界与哲学界携手进行联合采访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召集海内外受访学人的访谈项目人刘梁剑本身是位年轻的中国哲学学者,他认为,这次世哲会的主题“学以成人”说明,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哲学界开始意识到,哲学的多样化对哲学是一种丰富和提升,此次访谈中所有哲学家都阐释了对这个主题的见解,本身就是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最好例子,这样的交汇和相互了解虽然漫长和艰难,但值得中国哲人去努力。

访谈项目总策划李念回顾了文汇讲堂对哲学话题聚焦的三阶段,从2014年哲学季举办得到读者热烈响应,2017年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的思考带动,到这次放眼全球顶级哲学家的访谈获得近50万网络阅读量。

李念说,这一方面说明公众对高端的哲学议题具有相当兴趣,需要媒体去挖掘和响应,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也体现在对哲学的热情和民众的素养,伦敦、柏林等国际性大城市都有不少电台哲学访谈或定期讲座,法国在中学教育制度上就有哲学课的设计,上海媒体人理应有胸有和视野做更多具体的建设性工作。

据介绍,大型学术类公益讲座文汇讲堂创办于2005年年底,至今累计已举办126期,出版5本精编丛书,分别为《智慧的声音》《全球风景中的中国》《大国梦起》《大国厚土》《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

“市民文化客厅”依托上海报业集团所属媒体“文化+”优势与新华传媒“书店+”优势,通过优势迭加、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有特色有辨识度的文化平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