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干过“傻事”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的,未婚,很穷,我个人估计他肯定也不帅。有一天,他在河边看到7个女孩子洗澡,觉得最小的那个最漂亮,于是顺走了人家的衣服。女孩子们洗完澡,小妹妹这才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了下来,跟这个男的结了婚,生了娃。

并不是很久以前,好吧,其实就是今年9月,也有个男的,未婚,很穷,不帅。他在书店看到一个女孩,对人家一见钟情,但苦于没有当场索要联系方式。于是之后几十天,他班都不上了,每天跑到书店期待再次偶遇,在此期间全靠借钱生活。他甚至去法院想要起诉寻人,当然,被法院拒绝了。

都是“矮矬穷”男青年,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前者,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后者,则成了千夫所指的笑话。

为什么?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前者的传播手段,是朴素善意的民间传说,是诗词歌赋的温柔加持。而后者的传播手段,是居心叵测的媒体炒作,以及,不怀好意的推波助澜。

看看这些被某些媒体一再强调、随即又被网友们拿来反复讥讽的要素吧——“靠借钱度日,这种人有多远躲多远”“长成这样,还说姑娘对他也有好感”……那,如果这不是一个“矮矬穷”,而是一个“高富帅”呢?某些媒体的叙事手法、网友们的评论方向,会跟着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吗?

相信我,那很有可能。

毕竟,是自作多情还是款款深情,这可以是对同一个人、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讲述手法。而在网络世界里,一个“矮矬穷”的自作多情,显然比款款深情更有话题性,更能吸引流量。

于是,某些媒体以不露声色、貌似客观的手法,从书店跟到法院,却彻底暴露了自身“大伙都来看啊,这里有个痴心妄想的大傻瓜”的最低劣的姿态和用心。

这个在书店苦等的男青年,他最大的错误或者叫失误,并不在于借钱苦等、试图起诉寻人(这确实挺笨的),而是在于,他信错了人。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起码在媒体平台上,这个男青年已经被逼到了死角。第一,他个人已经被定性为“痴心妄想的‘矮矬穷’”,很难翻身;第二,参照前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姑娘愿意站出来跟他相认呢?他通过媒体扩散找到那个姑娘的努力,基本会以失败告终。

对媒体平台来说,这么一个人物故事,最多不过是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不小的流量;但对这个青年来说,这段被曝光、被挖苦的经历,很可能成为他人生当中的辛酸往事,起码,这绝对不会令当事人感到愉快。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对这样一个人物故事,完全可以有,也原本应该有,更为善意的、温和的呈现方式。

我为我的同行感到羞愧。

我更为这种报道、这些评论,对于自认“矮矬穷”的人们可能会造成的打击、暗示,感到不安。

毕竟,现实生活中,“矮矬穷”们为数众多,“高富帅”只是极少数幸运儿。

所以,跳开媒体工作者的身份,我更想告诉各位的是,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像这个男青年一样,爱上某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我非常愿意借钱给他,让他去等,几十天,半年,一年。

因为我知道,这种痴心妄想,这种傻傻等待,终我们一生,其实都不会发生几次,而且往往只会在我们年轻、天真、未经沧桑的时候发生。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我更加知道,在那样的等待之后,他总是会回头的,总是会变成努力工作、不停抱怨的群体中的一员。不信你看看,你身边还有几个一意孤行、百折不挠的成年人?

并不是只有成功了,才有资格被叫做“传奇”,被叫做“神话”;而失败了,就只能被嘲笑“坎坷”,被嘲笑像个“笑话”。

或者这样说,在我们有过一点人生经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死心、被拒绝、后悔“我他妈的怎么干了这么一件傻事”,而是蠢蠢欲动的遗憾、纠结、不甘心、自责“我当时怎么就放弃了呢,其实就算犯一次傻又能怎样”。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话很对。

同样的,没有做过“傻事”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无悔。

所以,请你,不要怕。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齐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