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映射出的文明

子不语

今天朋友圈的刷屏文章,当属《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发的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文章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故事。

文章的开头这么写道: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

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

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仅个位数。

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是的,这块屏幕可以改变命运。

教师是人类文明最神奇的职业,他们传播知识、授业解惑,他们承担了人类社会大部分的文明传承工作。但不可否认,许多原因会导致教师资源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势必会吸引更优秀的教师,而你想象不到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到底落后到什么地步。

这篇文章其中一个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许多学生的处境。在云南禄劝,能考去昆明的学生都去了昆明,留在禄劝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自暴自弃。他们的家长绝大部分在外打工,一两月才会往家里打一个电话。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要求很简单:平安活着。

引入直播后,禄劝一中的老师说,高一班里总充满哭声。小考完有人哭,大考完更多。有人在教室里抹泪,有人跑到办公室抽泣。他们看到了成都七中的课堂,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突然把同龄人间的差距撕开看,很残忍。

晚上《腾讯·大家》刊发了一篇评论,批评这样的直播,“这可能是现在中国最纯粹的应试教育”。是应试教育没有错,但你对一群连应试教育都可能没资格接受的孩子说,这样的教育对你不好,你值得更好的。这应了一个典故,叫做“何不食肉糜”。

文章里有一个细节,禄劝今年考上北大的那位学生,两岁留守,跟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大学快开学,班主任才第一次见到前来致谢的学生父母——开始还想埋怨父母不够关心孩子,后来一看,当爹的手指早就累成了残疾,伸不直;两口子在福建给人杀鱼,一个月赚5000元。

直播课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是他们一家的命运。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教育,昨天朋友圈里刷的同样还有斯坦福、康奈尔这些美国一流名校早申发榜的消息,这是禄劝的学生想象力以外的事情。所以他们要求的根本不是最好的教育,而是抹平或者减少与大城市的差距,他们要求的是最基本的公平。

一块屏幕,三年直播,这样的成本不是很大,其实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网校在大城市里早已经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但为什么这样的技术手段直到最近才被引入到落后地区的教学当中去?是硬件问题吗?显然不是,村村通网络早已经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这大概还是一个驱动力的问题,优质教育向落后地区的共享,明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如果没有政府出面推动,就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当有人抱着情怀将这件事情做成功,当有人抱着情怀将这件事情写出来,我们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件事情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所带来的美好的结果。

扶贫工作,当前已经进入了攻坚战阶段。而让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贫穷,教育无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而直播这样的技术,不仅仅是为网红们搔首弄姿所设的专有平台,更可以用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才是技术应该带来的社会效应。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直播班故事的成立,还依仗于某些额外的善意。一如某位七中老师,结束分享,离开远端学校时,一转头,发现全校学生,乌压压一片,全站在各自教室的窗前,和他挥手告别。

直播或录像,他们都听过他的课。

他愣住了,然后开始哭。他从未想象过自己能有那么多学生,‘好几百人,可能要上千……’

负责网校的王红接和我说起这事儿。‘你知道吗?这个学校,其实只交了一个开通直播班的钱。’他笑着说,他早就知道学校其他班都在‘偷录’直播,各自播放。‘但没关系。所有人都很开心。’”

智慧和技术用以抹平或者减少机会的差异,这就是真正的文明。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