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城20岁了!这里年度销量最高的一本书居然是……

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与“第二届上海书市”同时拉开帷幕,从此开启了上海图书零售业的大书城时代,也为福州路这条著名的书店聚集街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整20年过去,上海书城已经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虽然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到此一游,但上海书城的主要顾客还是上海市民。为纪念开业20周年,上海书城邀请全球唯一一家从事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的专业公司——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1999-2018年间每一年度一般图书销售的TOP100榜单,进行了梳理。

所谓“一般图书”,是指榜单统计不含教辅教材、考试及工具书、地图等图书产品。

每一年度各类图书畅销热度的变化,正是对当时社会热点最直接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20年间年度最畅销图书记录,同时也是上海地区读者购书和阅读的“简史”。

书城与“书” 

畅销榜反映社会热点

年度卖出册数最多的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1999年,上海书城的销量冠军是《学习的革命》,这同时也是一本世界级的畅销书。两位作者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学习理念,强调应该先解决“怎样学”这个问题,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有意思的是,《学习的革命》以“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作为副标题,精准地切中了当时国人在迎接新世纪时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态。

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揭开了网络文学的序幕,也成为该年度上海书城的畅销冠军。“青春”成为这一年度的关键词,畅销榜第二、三名分别是《三重门》、《零下一度》,显露出青春文学萌芽的信号,2002年的销量冠军正是《我为歌狂》。

2001-2004年的销量类型更为丰富。2001年的销量亚军《富爸爸 穷爸爸》是全民财商意识兴起的代表;2002年的销量冠军《谁动了我的奶酪》、2003年的销量第五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2004年的销量亚军《没有任何借口》等,在国内开启了管理理论、职场励志话题的热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也以微弱优势,成为过去20年间在上海书城年度销售册数最多的图书,达21000余册。

2004、2005年的销量冠军都花落《达·芬奇密码》,大神级作家丹·布朗的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蝉联上海书城年度畅销榜冠军的图书,同时它还是2006年度销量第六名。

在《达·芬奇密码》之后,中国作家终于重回畅销榜前列。2006年的销量亚军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上)》、2007年销量冠军为《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书系获得广泛关注,彰显着“国学热”的到来。

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使得《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成为当年上海地区乃至全国最畅销的图书品种。

2011年《史蒂夫·乔布斯传(简体中文版)》,解密了一代商业巨人的传奇。乔布斯10月5日去世,其唯一授权传记10月24日全球发行,简体中文版亦于同一天推出,苹果粉们积极捧场,这本书也成为同一年度世界级的畅销书。

这份榜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家名字,当属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其代表作之一《解忧杂货店》是2015年年度销量第四名、2016年销量季军、2017年销量第六名以及2018年销量第五名,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这份榜单上的畅销书,还包括钱钟书《围城》、余华《兄弟》、刘慈欣《三体》、“哈利·波特”系列、《追风筝的人》等。

此外,2014年《之江新语》、2015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2017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装)》《习近平讲故事》、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等图书的畅销热度,都见证了上海普通读者关心国事的学习热情。

书城与“城” 

打出“上海最大,全国最好”口号

开业后迅速达到预期销售额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介绍说,上海书城的动议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1994年动工,1998年底开业。

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大型实体书店之一,上海书城与1994年11月23日开业的广州购书中心、1998年5月18日开业的北京图书大厦一起,并称2000年之前国内现代化超大型书城的“三大巨头”。

在筹建之初,上海书城就提出了“上海最大,全国最好”的口号。上海书城到底有多“大”?江利做了一组数字对比:在上海书城开业之前,上海最大的书店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有几万种图书就已经到顶了。“但上海书城开业时,图书陈列品种就已经达到15万种,现在常年陈列品种25万种左右,最高峰值的时候超过30万种。不夸张地说,上海书城就好像书店界的航空母舰。”

■2018年,丹·布朗带来新作《本源》

书城不仅要“大”,也要“好”。据悉,读者目前所能看到的上海书城的布局定位,其实是建立在对原建筑设计进行的三大调整之上。其中一个调整就是,从美观角度,敲掉了二楼将近一半的楼板,打出一个中空大厅作为共享空间,同时减少办公区域,把与主楼连接的部分都与裙楼打通,既弥补了营业面积,又在二、四、六这三个楼层开辟出相对独立的卖场区域。这个宽敞透亮的中空大厅,让读者一进门就感到气派十足,耳目一新。

在读者所看不到的领域,上海书城也做到了“全国最好”。江利介绍说,在此之前上海的书店都是采用手工帐管理,这显然不适合这样一个海量品种的大型书城,于是,上海书城打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在当时的国内是非常领先的”。

更令现在的读者意想不到的是,上海书城开业之初,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网上书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书店,有独立域名,一整套解决方案是跟IBM合作的。当年国内网上结算条件很差,国内读者主要依靠汇款,海外读者则可以通过香港中银国际转账,这在当时国内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上海书城从筹备到开业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是担忧,认为这么多的书,哪有这么多的读者来买?另一种则非常乐观,认为无论从国内出版行业的迅速繁荣,还是从上海市民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角度来考量,上海都需要一家超大型书城。

上海书城开业之初以及其后的盛况,迅速让担忧者打消了顾虑。新开业的上海书城吸引了全市市民的关注,作为“第二届上海书市”的重要会场,读者在福州路、福建中路上排起了长队,必须购票才能进入。“我们最早估计,上海书城要到开业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达到10万元的日销售额,但这个数字,一开业就达到了。然后是年销售额突破一亿元、两亿元,最高的单日销售额超过两百万元。”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上海书城在筹备之初,就主动与星巴克接洽,希望他们能开进来。但星巴克经过层层审核,认为上海书城达不到他们的开店条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星巴克对上海书城开业后的人流量估计不足。但没过几年,星巴克就主动伸出橄榄枝,在上海书城二楼开店至今。 

 书城与“人” 

名人明星出书来上海的必到之地

易中天一场3500本书“签到手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哪个领域的人士出书、出音像制品,来到上海,必到之地就是上海书城。很多出版圈人士甚至会到上海书城,留意读者对不同图书品种的态度,以此作为日后出书的依据之一。开业20年,上海书城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畅销书的发展变迁,以及上海市民文化水平、阅读品味的不断提高。

■2002年,贾平凹签售《病相报告》

■2009年,莫言签售《蛙》

2000年,“哈利·波特”系列前三部中文简体字版已经在内地推出,但销量一般。直到2001年该系列首部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直接带动了中文版图书的热销。2003年6月,“哈利·波特”系列第四部《哈利·波特与凤凰令》英文版在全球同步销售,这是我国书业第一次参与这样盛大的图书全球首发活动。首发的英国时间零点正是北京时间早上8点,读者凌晨就在上海书城门口排起了长队,上海书城总共引进五百多本原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3天内全部售完,还有外籍游客慕名而来购书。

2006年,“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讲师。《品三国(上)》还没上市,就有读者频繁致电上海书城,询问何时可以前来购书。易中天来上海书城做签售时,读者再次排起长队。江利回忆说,当天易中天签了3500多本书,当中有几次实在写不动了,工作人员赶紧上前帮他做几下手部按摩。

■2006年,易中天签售《品三国(上)》

除了作家之外,上海书城还接待过一大批签售音像制品、写真集的明星等。S.H.E、梁静茹、刘若英、李宇春、赵薇、孙俪等都曾到此举办活动。粉丝们提前十个小时甚至更早来排队、从外地飞来拖着行李箱来排队、在附近网吧彻夜上网等待活动开始的情况,上海书城的工作人员已经司空见惯。

■S.H.E、孙俪等明星都曾在上海书城举办签售活动。

在多场明星活动之后,工作人员清扫粉丝们的排队现场,发现除了食品袋、饮料瓶、宣传品之外,竟然还有为数不少的鸡精瓶子!工作人员笑言:“难怪粉丝们这么有精力,他们是喝好鸡精才来的!”

当然,到了现在,排队现象仍在,但粉丝所到之处已经不再脏乱差,上海书城也同样见证了读者、粉丝素质的逐年提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