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中国 | 十一月廿五 · 围炉避寒

只要能点燃一把炭火

再冷的寒冬都能安度

冬至过后,

虽然阳气始生,

却远远抵御不住滚滚寒潮。

从农历节气而言,

直到小寒大寒时节,

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寒冷的季节,

故有 “冷在三九” 的民谚。

那么,

在最寒冷的数九寒冬,

古时候的人们

是如何御寒过冬呐?

古人御寒除了靠服饰外,

最重要的是依赖建筑内的御寒设置。

建筑内御寒设置,

不外乎:火塘、火墙、火炕,

以及火炉、炉灶等。

火塘最原始古朴,

从上古时代就有,

即 “挖坑填炭,以兹取暖。”

火墙,就是构筑空心墙体,

外墙厚内墙薄,

通热入墙以取暖,

多为皇宫或大户人家才能所为。

火坑则是北方地区

最常见的取暖设置。

炉灶式的取暖,

无论是壁炉或普通的炉灶,

乃至形形色色的火炉火盆,

原理皆如熏笼,

都是利用炭热的散热。

所以,古时取暖,

离不开炉,更离不开烧炭。

在中国古代,对烧炭极为讲究。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

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

烧于炉中,无烟而有光。

每条可烧十日,

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在烧炭供额上,

身份也说明一切。

相传乾隆年间,

宫内按份额供给木炭:

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

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

当然,古时候的烧炭人却是苦差,

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就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当然,古代在建筑朝向及结构上,

也有诸多讲究。

比如坐北朝南的房子,

良好的采光对冬日保暖非常重要。

再如《三辅黄图》记载:

“椒房殿,在未央宫,

以椒和泥涂,

取其温而芬芳也。”

此取暖的原理,

如今早已失传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额是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