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睡莲》居然是“流水线”创作的?!

即日起至4月30日,“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其中,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要算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了。

▲莫奈《睡莲》,1908年,布面油画,101厘米X90厘米

有些观众说,看莫奈的《睡莲》总觉得很模糊,不知道他老人家为什么画得这么糊?

其实,莫奈的《睡莲》近看和远看效果不一样,看《睡莲》最好退远一点看,这次《西方绘画500年》现场,《睡莲》就被挂在一面可以远观的墙上,说明主办方很懂莫奈,其实,这次的主办方就是主办前几年轰动上海的《莫奈大展》的天协文化。

为什么需要退远一点看?这和莫奈创作理念上的突破有关。他老人家的印象派绘画,只画自己眼睛感受到的,而不像绘画前辈们那样,按照理智的方法编排所画事物,透视法、轮廓线等西方绘画基本原则都是理智的产物。到了莫奈这代,开始改变了。

莫奈喜欢走出户外,到大自然里感受光线的改变给物体所带来的变化。以前画家们也有户外写生,但作品都是回到画室里完成的,莫奈这代画家不同了。

相应的,绘画的方法也开始改变。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追求色彩的过渡与调和,但到了莫奈这里,他放弃了对物体固有色彩的描绘,而是用一种特殊技法来表现。

▲莫奈

什么是莫奈的特殊技法?莫奈创作时,尽量避免颜色的调和,他把原本该调和的颜色以很小的笔触并列着画。这样,观者只要稍微与画面保持一点距离,这些小笔触就会因模煳不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同时,由于这些小笔触实际上是并列着的,因此它们仍然保持着色彩的鲜明度。也就是说,颜色本身并未调和,而是由它们的反射光在人们眼中自动调和。这就是莫奈的高明之处。

画水波的时候,他用许多小而厚重的笔触,造成一种起伏不平的效果。有时故意在某些地方制造厚笔触,画面上形成一些堆积物,当画笔再次扫过堆积物时,又留下了一些不连贯的色条,它们与周围的色彩形成了一种颤动感,效果异常生动。看这幅《睡莲》时,就有这样的感受。

由于大自然的光线转瞬即逝,因此,莫奈一个画面只能画几分钟,几分钟后,光线就改变了。也由此,他得几幅画同时画,画架子放一排,每幅画上他都只画几分钟,以保持光的一致性,而每一幅画他都要分好几天画完。

因此,莫奈同一个绘画主题往往会有很多幅,比如仅一个“睡莲”主题,他就创作了200多幅,还有“草垛”系列、“日本桥”系列、“白杨树”、“火车站”系列、“大教堂”系列等等——

▲大教堂系列

▲草垛系列

▲日本桥系列

这就是莫奈创造的“流水线作业”。我们中国画家也有人进行“流水线作业”,但只是为了赶工,并不是从艺术需要出发,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莫奈画《睡莲》是从1897年开始的,正式画“睡莲”系列则开始于1902年,来上海展出的这幅《睡莲》是莫奈68岁(1908年)所创作的15幅系列作品中的1幅,1909年5月,它便连同莫奈其他47幅系列作品一起,以“睡莲•水景”为题,举办了个展。在他为数众多的“睡莲”作品中,这幅画的画风最为明快。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