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门街道 | 从违法搭建到街心花园,用共享模式打造旧里中的乐惠社区

走进康家弄42号家庭生活服务站,这样八个字随处可见:“友好邻家,乐惠社区。”

谈起这八个字,小东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宜颇有心得:“上海人喜欢讲乐惠,意思是很实在,很幸福,作为我们社区综合服务体的宗旨,这几个字又切题又易懂,再合适不过了。”

在互联网上,有教上海话的老师,将乐惠等同于当下流行的概念“小确幸”,解释其最适合描述弄堂里“躺椅坐坐,毛豆剥剥,鸡爪啃啃”的幸福生活。

然而,曾几何时,狭小的居住空间,压抑的违建,陈旧的水、电设施,让这种惬意的生活状态被消耗殆尽。老城厢的居民们,大多在楼上是违建,楼下是菜场,抬头不见天的逼仄空间中压抑生活。

幸运的是,经过持续几年的为民服务综合治理,如今的老城厢,马路变宽了,水压变好了,天空露出了真颜,花儿在角角落落中绽放,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乐惠”。

李阿婆的新生活

今年已经八十几岁的李阿婆,就是切实感受到社区变化中的一员。她的家位于康家弄的一栋老式房屋里。屋子满打满算只有八、九个平方,放下一张床,就已经没什么地方了。

曾经,为了烧饭,李阿婆在自家门口用水泥和彩钢板搭出了一个厨房间,然而自己搭出的厨房间,不仅上下水都不畅通,还将路堵得死死的,没少引发邻里的埋怨。

除了烧饭,对于李阿婆来说,洗澡也是其生活中的大问题。因为没有淋浴间,几十年来,李阿婆要么选择离家很远的公共浴室,要么在家里烧水擦浴。上了年纪后,公共浴室不再向李阿婆开放。擦浴,成为了李阿婆最主要的清洁方式。

不过,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的李阿婆,再不会为洗澡、洗衣、烧饭发愁,免费向其开放的“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为李阿婆解决了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康家弄42号“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

每天一早,李阿婆就会带上要洗的衣服,到附近的“邻家屋里厢”里过上一整天。她会先将自己的衣服放在助洗区的洗衣篮里排上队,然后再去找志愿者量血压。量好血压,李阿婆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到助浴区域和邻居边噶三胡,边排队等待洗澡。洗澡间里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小椅子,让八十多岁的李阿婆可以一个人自在洗澡,想洗多久洗多久。

洗好澡,李阿婆有时会到二楼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老邻居们一起打打毛线、做做操。不过,她最常做的,是在旁边的休息室里,躺在按摩椅上舒服的打个盹。睡醒后,再到厨房区域,为自己和家人烧上一顿美味的午饭。

共享模式下的乐惠社区

阿婆们所享受的家庭生活服务站,有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名为嵌入式家庭生活服务站点。在小东门街道,类似的站点大大小小有10余个,而它们的诞生,最初其实是无奈之举。

小东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玉华至今还记得其刚来到小东门工作时看到的景象:居民家中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床,到处都狭窄的不可想象。为了生活,居民将能占的空间都占了,违建逼得马路仅容人侧身通过,有的居民在房顶加盖了多层建筑,整座楼看起来摇摇欲坠……

“砸下来就是高空坠物,烧起来就是火烧连营。”王玉华如今描述起当时的景象,仍心有余悸。为了彻底消除隐患,2017年至2018年,小东门街道对违章建筑进行大力度整治,2018年,辖区内16个居民区均通过了无违创建的达标和公示。曾坠在人心头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根治。

然而,安全隐患要消除,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要解决。违建被拆除后,一些有条件的居民尚可以在家中恢复厨卫,但那些家中空间狭小,完全无条件安置厨卫设施的居民怎么办?以康家弄42号为代表的嵌入型设施,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所谓嵌入型服务设施,即街道政府通过筹措周边房源,为居民提供共享厨房,洗衣房和家庭式洗浴间以及文娱活动空间。在嵌入式服务设施中,居民可以洗衣烧饭、洗澡晾晒,还可以借用空间宴请宾客,解决小家庭因缺乏厨卫空间而产生的种种生活困境。

“友好邻家,乐惠社区”的口号绝不是说说而已。两年多来,仅康家弄42号的家庭生活服务站就已服务居民9万多人次。有的老人在家庭式洗澡间里呆了四十多分钟不出来,因为“这辈子都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也有的居民一日三餐都在公共厨房里烧好,再端回家中。

弄堂里的乐惠时光

经过综合治理后,被提升的不仅是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包括社区环境。这一点上,居住在巡道街以及面筋弄附近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如今的这片区域,可谓是一步一景,弄堂内的设施都经过仔细修缮,两侧的墙壁被细心地涂上能够呈现弄堂历史记忆的壁画,街角的空地上种着生机勃勃的绿植,弄堂两侧偶尔出现的空地,被见缝插针地打造成了健身休闲区和街心花园。

(改造后的面筋弄富有特色)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片区域的环境还是附近居民的心病。以巡道街88弄为例,曾经居住在这座老城厢老式里弄院子的17户居民,在不到30平方米的院子中,一口气搭建了10处违建,占满了整个院子。挤压在一起的违建房屋多是居民自己搭建的厨卫设施,一到下雨天,院子内排水设置不足以应对整个空间的排水,院子里地面上又湿又泞。可以说,当时的居住条件不仅危险,且毫无幸福感可言。

(巡道街88号改造前违建随处可见)

为了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街道先是牵头将违法搭建全部拆除,接着为院内17户家庭修缮了房屋。又由街道出资,长期租借了一间房屋,在其中建造了公共厨房和卫生间,解决了院落内居民的厨卫需求。

改造后,小小的弄堂焕然一新,原本被违建包围的区域,成为了供居民休闲,晾晒的街心花园。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随时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爷叔阿姨坐在一起,或下棋,或晾晒,抑或什么都不做,享受着弄堂里独有的宁静和惬意。

(巡道街88号改造后的街心花园成了居民的休息区)

按照小东门街道的规划,这样的街心小花园,今年有巡道街88弄、大夫坊74弄和梅家街88弄,明年或许还有大夫坊40弄、大夫坊36弄、乔家路77号、乔家路143号……经过环境综合提升,一座座富有老城厢特色的庭院式小花园,正在小东门街道悄悄涌现。老城厢居民生活中的“小乐惠”,也将越来越多……

【新闻背景】

小东门:重塑老城厢 建设新家园

小东门街道位于黄浦区的中东部位,是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也是上海新一轮浦江两岸一体化开发和南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二元”结构明显,辖区内目前二级以下旧里总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

在开展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之前,小东门街道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各类违章搭建多。二是小东门街道辖区内老旧房屋的存量较大,居民们要求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很高。面对问题和困难,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坚决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五违四必”的工作要求和黄浦区委、区政府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部署,积极探索以党建推动综合整治的小东门之路。

为使拆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以党建联建共建为纽带,通过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但推动辖区内“公字头”单位带头率先拆除违章建筑,还积极借助区里各单位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有效提升了拆违整治工作的效力。

在走访调研中,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发现在黄浦区老城厢居民居住条件差,违法搭建特别多的背后都有着真实的民生诉求,对这些居民如果只是简单地一拆了之,虽然城区干净整洁了,但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难和不便。为此,小东门街道党组织创造性地将“拆违、排危、帮困”结合在一起,在拆违的同时启动惠民利民修缮改造行动。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小东门街道辖区内绝大部分违章建筑得以拆除,整体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区域环境的成功升级转型。如今的“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大客堂间”,延续了老城厢独有的历史底蕴; “一站多点”的10分钟便民为老服务圈,实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的信息管理”。为巩固治理成效,部分居民区党总支还牵头引导成立了“片管会”“路管会”“弄管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老城厢居民共享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成果,更好地承载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温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益维 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