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人在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吃大餐?而更诱人的是今年的这些大戏!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剧场的舞台也能变成餐厅。

昨晚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

穿过高高竖起的黑幕形成迷宫般的环廊,

80句充满诗意的台词仿如暗语,透过幽暗的光线,盘旋于两条长桌上,300度的超长屏幕环绕住在场的每一个人。

曾经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与幕后的主创,在这一刻,齐聚舞台,享用着暗藏于四季的美食。比一道道大餐更诱人的,是一部部“秀”色可餐的大戏——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马修·伯恩舞蹈剧场《天鹅湖》、英国经典音乐剧《贝隆夫人》、《德语音乐剧明星音乐会》……春生、盛夏、丰秋、冬藏,五味纷呈。

超60万人次也通过直播平台,享受了一顿视觉盛宴。

当大幕拉起,望着曾经无比熟悉的观众席,方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剧场,除了戏剧还能带给观众什么?

在揭开2019演出季序幕的同时,文化广场也用这场“四季五味,秀色可餐”的感官晚宴,旗帜鲜明地表态:走进剧场如同饭食饮水,是生活的必需品。

为何要将餐厅搬到舞台上?

“在互联网无所不能的当下,只有餐厅和剧场,能给予观众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

“再小的餐厅、再大的剧场,都需要当家人精心服侍,每一份投入和努力都会在菜色和节目中体现出来。”

剧目:四季流转,五味纷呈

2019年度演出季依旧围绕“四季”主题展开。

春生——每年春天,文化广场的舞台总是属于华语原创力量。《寻找声音的耳朵》、《赛貂蝉》、《梁祝的继承者们》、《聊斋》、《秋裤和擀面杖》和《我AI你》等作品,汇聚了周华健、张大春、林奕华、陈建骐等黄金主创,作为四大系列之一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也在如火如荼的征集中,代表了华语原创音乐剧如春天生发萌芽般的勃勃生机。

夏季,是知名IP汇聚的季节。《三体II:黑暗森林》、《演员实验教室》、《白夜行》、《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在戏剧爱好者心中的时尚IP轮番登场;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和马修·伯恩舞蹈剧场《天鹅湖》在千呼万唤中经典重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圣母院》法语原版时隔17年再度来到上海。游吟诗人葛林果的扮演者理查德·查尔斯特昨晚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一首大气磅礴的《大教堂时代》仿佛把观众带到巴黎圣母院现场。

丰秋,一向颇受上海观众钟爱的德语音乐剧在睽违两年之后,再度归来,以一场诚意满满的《德语音乐剧明星音乐会》一解粉丝的相思。2016年曾在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中担纲主演的人气明星乌多·凯帕什等一众实力派都将同台集结。

而法语原版音乐剧《摇滚红与黑》、英国经典音乐剧《贝隆夫人》和饱含东方审美的优人神鼓《墨具五色》的加盟,让这个金秋分量十足。

冬天,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作为年末大戏第一弹登场,该剧围绕一位5岁就饱览群书的小神童玛蒂尔达展开,讲述了她面对波折生活的成长故事。自2011年在伦敦西区首演,该剧已经连续热演9年,获过7项奥利弗奖大奖、5项托尼奖。

而文化广场自制音乐剧继续着“小而美”的理念,《我的遗愿清单》和《拉赫玛尼诺夫》经过前几年的洗礼,分别迎来了第四轮和第二轮,将在今年夏冬两季载誉回归。

观众:不同作品,神奇包容

从2016年的“爱上剧院的理由 FOR LOVING THEATRE…”开始,到2017年的“我们 WE ARE…”,再到2018年的“如真似幻 FINDING NEVERLAND”,每一年,文化广场都在寻找爱上剧院的理由,寻找剧院在生活中充当的种种角色。

但如今,爱上剧院似乎不再需要理由,它已然成为一种意识,成为生活的常态。

从2002年上海引进第一部西方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开始,这里的舞台上几乎留下了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经典作品,甚至上演不久的新兴制作也不鲜见。越来越多音乐剧把亚洲巡演、中国巡演的首站都放在了上海。而德语、法语乃至西班牙等小语种音乐剧也意外收获了诸多粉丝。

17年前,理查德·查尔斯就作为《巴黎圣母院》的主演之一,见证了上海原版音乐剧新纪元的开启。这20年来,他跟着剧组演遍世界各地,但上海音乐剧市场的活力与包容,仍让他惊讶,“我原以为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会更受欢迎,没想到,上海观众可以接受这么多不同语种、这么多不同形式的音乐剧。”

亲身感受过上海剧迷疯狂的乌多·凯帕什坦言,尽管相隔并不远,但在欧洲,德语区和法语区的人并不太看对方的音乐剧,反倒在上海,这里的观众接受程度如此之高,“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不同语种的音乐剧能以最原汁原味的形式呈现。”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演出高潮,不少观众能跟着他一起合唱剧中的经典曲目,“他们的德语发音,非常标准!”

在这座美妙的城市,爱上剧场,不需要理由。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