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孩骑助动车被车撞伤后,命悬一线!一百多天里,她的人生大逆袭

失血性休克、多处骨折、重型颅脑外伤……

住在长兴岛的年仅22岁小玲(化名)骑助动车时被车撞伤,命悬一线。

当她被送入位于浦东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时,医生们深深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捏了一把汗!

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100多天里,22岁的小玲经历了濒临死亡的惊险、瘫痪在床的绝望、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321日,第七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奇迹”出现了!小玲已转出重症医学科,在骨伤科继续做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在接到急救预报后,我们立即启动创伤急救机制,叫来创伤急救中心的团队成员,最快速度备好抢救设备,在抢救室里待命。” 七院创伤急救中心主任兼重症医学科主任雷鸣清楚记得小玲被送到急诊室那一刻。

小玲还很年轻,却全身多处骨折、出血,让在场的医护都很揪心。入院时,她的情况很不乐观:心电监护示心率240/分,血压57/32mmHg,自主呼吸微弱,指脉氧饱和度因低体温而持续测不出,GCS评分4-6分。GCS评分全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这是医学上评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方法,8分以下为昏迷,且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急救团队快速为其开放中心静脉通路、启动紧急输血绿色通道、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升温毯复温、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基本组织灌注……争分夺秒的抢救,创伤死亡三角被一一阻断,小玲的生命体征明显改善。

医生们丝毫不敢懈怠,马不停蹄地联系医技科室,在转运呼吸机的保护下外出完善相关检查,用最快的时间明确诊断:重型颅脑外伤、创伤性脑干损伤、骨盆多发骨折、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创伤性湿肺、失血性休克。

小玲短时间内无法脱机拔管,创伤急救团队采用了经皮穿刺扩张式气管切开术,减少了颈部切口大小和出血的风险;其左侧下肢创伤性血栓形成,为更好地保证手术安全,血管外科提前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她多发骨盆骨折,存在腹腔脏器受损的可能,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在骨科手术中随时待命,并一同完成了膀胱修补术和卵巢修补术。然而,在完成一系列手术之后,患者的GCS评分依然为4-6分,难道这就是治疗的终点吗?

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密切的监护下,小玲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了,重症医学科又协同针灸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等再次开启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多位医护人员的努力抢救以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配合下,总算将小玲的命救了回来。

正是创伤急救中心早期的正确处理和及时的康复介入,才有可能让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雷鸣介绍,在康复科、介入科、针推科等多学科的帮助下,小玲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电针针刺、运动康复、吞咽康复、言语康复等治疗。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伤后第21天,她从持续昏迷中醒来、恢复自主意识,逐渐有了遵嘱动作。

医院的精心治疗和家属的不离不弃,让小玲的身体状况日渐好转。

七院以重症医学科为核心成立了创伤急救中心,涵盖神经外科、骨科等多学科支撑,对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这种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将以往“散兵作战”的抢救模式改为“精英团队协同作战”。

雷鸣介绍,在创伤中心尚未成立之前,危重复合伤患者的救治需要辗转至多个科室诊治,可能会增加紧急救治的风险。而创伤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像小玲这种情况,送入医院后,先急诊救治,待生命体征稳定后,中心的多学科团队会进行“MDT大讨论”,专家们根据患者伤情程度以及轻重缓急来分级诊治,直接送入手术室,大大节省了抢救时间。

去年7月,一名17岁女孩被重型卡车撞倒并碾压,也是七院急救创伤团队奋力抢救,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合作机制为女孩制定了完善的治疗方案,帮助她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截至目前,创伤急救中心共接诊重型车祸外伤共计105例,抢救成功率超过85%;平均每月收治约20例左右外伤患者,救治成功率超90%。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