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名家名剧月“十一春”,12台15场剧目爆款叠出完美收官

国内唯一以民族戏曲为核心的成规模定期举办的民族艺术展演盛事——“东方名家名剧月”走过11年,日前圆满收官。

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河北、福建及台湾等地共15个省市、30多个院团参演,演职人员达6000余人。

5位“梅花大奖”得主、88位“梅花奖”得主、56位“白玉兰奖”得主、50位“文华奖”得主都相继在东艺的舞台上竞相绽放。

特别是东艺也成为中国戏曲界所有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茅威涛、裴艳玲、铁梅、顾芗隆重登台的唯一剧场。

12台15场剧目一月内展演,还未上演一票难求

2019年,“第十一届东方名家名剧月”在3月11日——4月20日进行集中展演,众星云集,演出共13台16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精品。

包括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上海滑稽剧团、京剧男旦刘欣然、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上海沪剧院、朱宗庆打击乐团(按演出顺序排列)等院团在内,汇集了黎安、梁谷音、蓝天、吕佳、茅善玉、倪泓、钱程、钱思剑、王汝刚、俞玖林、张军、朱俭(按姓氏拼音排名)等5位梅花奖得主、7位白玉兰奖得主,在月余时间里各地名家名团轮番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名家名剧月整体较之往届又添火热,上海独角戏传承中心《老树新花传统滑稽戏荟萃》,上海昆剧院《潘金莲》,苏州昆剧院《白罗衫》、《义侠记》,上海沪剧院《敦煌女儿》、《雷雨》,朱宗庆打击乐团《木兰》等超过一半剧目在开演前票房全部售罄。多年来,东艺对名家名剧月的精心栽培成效斐然。

传统与跨界的巧妙搭配,戏曲艺术也可以很有趣

相比之前的名家名剧月,今年的第十一届又有了新的气质——“把传统与跨界巧妙搭配,把戏曲艺术做新做趣”,让更多年轻人进剧场。

多年来,名家名剧月以长三角平台为基准并瞄向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剧目。此番上海昆剧团和苏州昆曲团双双来访,是名家名剧月多年来为长三角戏曲发展打造新平台跨出的又一步。

上海昆剧院经典节目《潘金莲》由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领衔主演,是其艺术生涯最后一次潘金莲亮相,珍贵无比。

苏州昆剧院的《白罗衫》和《义侠记》得到了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改编策划,老戏新唱,把传统昆曲的魅力如画卷般呈现铺开,让人陶醉其中。

作为新跨界的主打,张军的《我,哈姆雷特》和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木兰》的两出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文化的火花碰撞,也是传统戏曲吸引年轻人的新形式。

此外,艺术家刘欣然的京剧独角戏《麦克白夫人》,则实现了戏曲和戏剧的对话,也是戏曲发展的一次尝试。

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结合了红色文化,创编先后修改了8次,此番又以新面貌展现,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敦煌守护人的正能量搬上舞台。

上海独角戏传承艺术中心的《老树新花——经典荟萃展演》融合了一众上海本地“笑星”,把江南文化的精妙之处绘声绘色表现出来。

进学校走社区,大师名家零距离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届名家名剧月不仅聚焦台上,更把眼光扩大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让这一文化盛事受惠到更多的人民群众,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此,东方艺术中心积极与艺术家、院团和社区、街道、高校、企业结对,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讲解戏曲魅力。其中,尤其在进学校和走社区方向进行重点推广。

本届名家名剧月,东艺与浦东新区教育局合作向近22所中小学提供学生票,邀请学生们走进剧场观演。

在苏州昆剧院的媒体见面会上,著名作家白先勇宣布邀请上海七所高校: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新闻系学生免费观看昆曲表演,为戏曲在莘莘学子中埋下继承的种子以期有朝一日破茧而出茁壮成长。

苏昆的演出正逢清明假期,又恰逢雨天,然而演出当然学生们几乎都到场,有些还从遥远的郊区学校赶来,令人为之欣慰。

不仅于此,昆剧演员余彬还纷纷走进同济大学,昆曲王子张军走进纽约大学,也为戏曲在高校的普及尽到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有多位演员通过走进社区与机构,来到百姓第一线的地方与戏迷们零距离分享。

滑稽戏演员潘前卫走进浦东曹路街道,京剧演员刘欣然走进浦东塘桥街道,朱宗庆打击乐团走进浦东东明街道,上海昆剧团演员余彬与浦东妇联携手开讲浦东图书馆等等。

近两个月来,包括在东艺发生的各类艺术普及讲座,共有15场活动落地开花在方方面面,吸引了近5000位观众切身享受到了艺术普及的福利。

戏曲文化展现平台,打响上海文化的品牌

东方名家名剧月不仅仅是戏曲的展现平台,更是大艺术的展现平台。

如今,上海提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在于“文化码头”和“文化源头”建设齐头并进。

依托“东方名家名剧月”这一平台,东艺能够成为全国戏曲院团在上海停靠的“避风港”,并为中国的戏曲原创事业持续输送“源头活水”。

2006年7月,东方艺术中心在亚洲剧场中率先推出与国际接轨的跨年度演出季。

2017年,东艺推出了“东方质造”的概念,从单一的剧场经营向节目的制造延伸,开始多元化、年轻化、品牌化的战略发展,将中国剧院的演出季发布推至新高度。

把“剧院”升级为“平台”,以开放、共赢的姿态,打造和建设中外艺术精品汇合平台和艺术家院团、政府、媒体渠道、合作方基金以及广大观众五位一体的聚合平台。

如今,东艺所处的浦东,正以建设“四大品牌”核心承载区为战略引领,聚焦高品质文化地标、高水准文化主体、高质量原创精品和高品位文化体验的“四高建设”,打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

位于“一带一圈”(黄浦江东岸文化集聚带、花木地区文化圈)核心位置的东方艺术中心,也将乘着“上海文创50条”、浦东两个15亿元文化投入等多重利好的东风,引入更多名家名团、创新更多演艺机制,在提升区域文化品质、优化城市人文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为浦东打造文化高地、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