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第一台真正意义的音乐会前,他们三人经历了什么?

音乐会开始前1个小时,研究生一年级的曹禹凡刚刚结束排练,坐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大楼的一楼会议室里,他的对面,沪上主流媒体的十多位记者一字排开。

“这是你第一次和交响乐团合作吗?有什么感受?”

“排练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次舞台演出的经历,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个问题扑面而来,这样的阵仗,对于一个23岁的大男孩而言,压力不言而喻。而他的旁边,两个刚刚本科二年级的学弟吴尚坤、顾欣皓也同样流露出一丝紧张。

“这是我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感觉经历了一场身心的磨练,身体里可以容下更多的东西了”,曹禹凡说,思考问题的间隙,他还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练习着指法。

“这样的机会,是每一位学习音乐的学生梦寐以求的宝贵经历。”一旁的顾欣皓补充道,“我们平时都是自己埋头在琴房里练琴。而和乐队合作,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1个小时后,他们就将在赵晓鸥执棒下,与上海爱乐乐团一同登上贺绿汀音乐厅,开启人生中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

这台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打造的“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经过一轮轮激烈选拔,最终,曹禹凡、吴尚坤、顾欣皓、韩张子懿、郑文溯、王喆等6位学生脱颖而出,有了这样一次成为舞台主角的机会。

第一次与职业交响乐团合作,如何看指挥、如何听准其他乐器的声音、如何面对和琴房里完全不一样的钢琴声音……88个黑白琴键之外,第一次他们要处理这么多未知。

“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是上音钢琴学科教学改革举措之一,希望为学生量身定制实践平台。“在教室里磨破了嘴皮子,都不如让他们上台和乐队真枪实弹地演一次”,钢琴家、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说。

而在钢琴家、上音钢琴系副系主任孙颖迪看来,这群孩子们在上台前的紧张与忐忑,恰恰是最重要的体验:“钢琴系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如果没有真正的舞台表演经历,那就像是外科医生在毕业前没有见过手术台一样。”

李斯特说过:“钢琴,不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百种乐器”。在钢琴协奏曲中,交响乐团有着无限丰富而宏大的音响,对于钢琴独奏者来说,乐团既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同台竞争的强大对手。

因而,“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演出机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乐手、指挥甚至演出经理打交道,“真正去经历一次与乐团合作的完整经历,这才是最宝贵的。”

专家评审团中,盛一奇教授是孙颖迪的老师。孙颖迪表示,这次花大力气做这样的音乐会,也是源自老师们的传承。“我做学生的时代,条件跟现在不能比。当时学院的老教授对学生非常重视,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帮助我们成长。我的老师,上海找不到地方给我开音乐会,自费带我到南京去开音乐会,这为我后来国际上获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昨晚举行的首场音乐会中,曹禹凡演奏了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作品37、吴尚坤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顾欣皓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而另外3位获胜者韩张子懿、郑文朔、王喆将在6月11日晚登场。

“希望‘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能变成可持续的品牌,帮助更多年轻人积累走上职业音乐家道路最初的经验”,孙颖迪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