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过后,印度对华关系向好趋势不会变

印度大选于2019年4月11日拉开帷幕,投票总共分7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将在5月19日结束,大选结果于5月23日揭晓。

莫迪的印人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应该没有太多悬念。大选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获得超过半数的议会席位,从而继续2014年选战的辉煌,组织一个较为强势的政府推行其改革路线,抑或是需要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执政。

莫迪自2014年执政以来,内政外交上都采取了大胆积极的行动。虽然他是一个行动派的政治强人,但是在印度的现行体制下,他要推动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五年前的竞选承诺在很多选民的眼里并没有兑现,特别是在农民问题,就业问题方面乏善可陈,并且成为其大选中被问责的焦点。尽管如此,在外交上,莫迪政府还是干得有声有色,有所突破。

在南亚地区,莫迪采取了以邻国为首要,重视睦邻友好的路线,主动改善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包括巴基斯坦。然而,在印巴问题上,2016年以来印巴边界上的持续紧张中断了莫迪在印巴关系上的努力。2019年2月14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又发生爆炸袭击,造成至少40名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士兵身亡。从选战的角度而言,与巴敌对有利于印人党选情,民族主义的情绪转移了民众在国内问题上的注意力,给莫迪带来更多胜选机会。在2014年的大选,莫迪在印巴问题上也采取了强硬的鹰派立场。随着选举的结束,印巴关系有望得到缓和,但两国之间根本矛盾很难得到解决。

在国际上,莫迪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利用外交政策作为拉动投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手段。与中国,莫迪在经济上寻求更紧密的投资和贸易联系,在战略上却对中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姿态。“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推进、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使得印度在悬而未解决的边界争端基础上,更加深了对中国在战略和安全问题上的担忧。印度加强印美战略合作,试图借此抗衡中国影响力,并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秩序的构建。无论是2015年的《美印关于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愿景》,还是2017年莫迪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签署的联合声明,都强调美印“紧密的伙伴关系”对印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作用。

2017年6月,中印两国军队在洞朗地区的对峙使得两国关系降到了莫迪执政期间的最低点,然而,中印两国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对抗不是选项。洞朗危机之后,中印双方都在反思调整,积极接触。2018年12月双方恢复了由于洞朗危机中断的“携手”联合军演,在双方的努力下,2018年4月27日至28日,莫迪和习近平在武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这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目前,中印关系处于稳步前行的轨道上。两国领导人确立非正式会晤机制后,自上而下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趋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2019年1月履新的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Vikram Misri)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文化交流、促进中印贸易平衡和旅游业、以及印度和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合作将是他工作的重点,中印关系中这些方面将会有更加迅速地发展。

2019年4月印度刚刚实现了对中国贸易逆差的首次下降。5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1267委员会通过了对“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的列名申请,移除了近年中印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障碍。马苏德·阿兹哈尔长期在巴基斯坦策划发动针对印度的恐怖袭击。印度希望将他列入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名单。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技术性“搁置”印度的列名申请导致印度方面的激烈反应,包括打算重新评估已经发放给中国投资项目的安全许可等。

此外,中国和印度还决定在能源方面开展合作,成立能源工作小组。中国和印度是两大石油进口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能源需求的增长,都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十分敏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以及美国对伊朗和委内瑞拉实施制裁的背景下,双方已经进行过数次高层互访,并在联合购买原油的问题上取得进展,打算成立石油买家俱乐部,在原油定价和采购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两国也可能在替代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包括页岩油和可燃冰开发等。

喧嚣的印度大选即将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印度将迫切需要经济上良好的表现从而缓解国内各个族群、阶层间的矛盾,市场开放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有可能成为印度重要的投资者以及技术提供者。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也让我们看到,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正在经历着解构与重构,并给中国和印度更多的机会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全球秩序方面,大方向上的共同利益将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基石,不会随着政府的更迭而轻易改变。

(作者为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