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子不语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美国一家名叫“市民科学(Civic Science)”的消费资讯研究公司,日前公布了他们从今年5月7日至5月11日所做的一项网络民意调查结果。这项调查包含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是“美国学校是否应该教授阿拉伯数字?”结果是参加调查的3624人中,56%的人认为不应该教阿拉伯数字,赞成的人只有29%,还有15%的人不表态。

问题中并没有对什么是“阿拉伯数字”进行注释,许多美国人明显是一看到阿拉伯(Arabic)这个词,就马上投了反对票。

“市民科学”公司CEO约翰·迪克在社交网络上表示,公司在调查中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嘲弄那些看不懂这个问题又持有偏见的人”,而调查的结果是“关于美国人的偏执最悲伤又最有趣的明证”——许多美国人在理解阿拉伯数字究竟是什么之前,还是在第一时间选择了一个明显带有偏见的选项。

而这种偏见,明显在美国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也都怀有许多基于信息不对称上的傲慢与偏见。我的一名同事,在美国旅游期间,被美国朋友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警察是不是常常在半夜里对你们进行敲门检查?”不过还算好,据说还有不少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是还停留在留着辫子的年代。

原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在去年的一次演讲里提到:“长期以来,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源自中国大陆的资讯相对匮乏,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英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书籍,但多是民国时期和之前的出版物。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书架上摆放的杂志,多来自日本或者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的媒体几乎天天提到中国,但来自中国的声音并不多。”进而她进一步认为:“外界关于中国的‘资讯赤字’是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

这种“资讯赤字”,当然要求我们不断去改进和完善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但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来源于美国当政者的思维模式。傲慢与偏见往往是互为成因的,傲慢带来无知,无知带来偏见,偏见又带来新的傲慢。尤其是美国人习惯于霸权思维,对别的国家进行主观臆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麻烦的是,美国许多普通人对中国的认知正越来越被这种虚妄思维所影响,国会和决策层也有人试图据此判断和预设对中国的战略和政策。

当然,这也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局限。我们耳熟能详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这种斗争哲学中得出的结论,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有大国的霸主地位,最终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目前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中,就有相当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成分。美国最大的担忧莫过于,中国发展强大起来后,将在世界上追求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要抢夺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椅子,用中国的制度和方式统领世界。

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和面对挑战,首先是继续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终归要看对自身问题解决得如何。美国无论是傲慢还是焦虑,根源都是在内部问题上,无论是在党派纷争上,还是在财富的分配上,乃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美国都进入困难的调整阶段,这些年战略透支带来的内伤需要时间调养。美国试图向外甩锅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理当避免与美国同样的傲慢与偏见,不吹不黑,用我们传统的“和而不同”取代修昔底德陷阱的斗争哲学。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儒家的“仁”正好可以为此提供一种普世的语言。孟子说,仁之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条道就是个体的学以成人之道,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类”实现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正如《诗经》所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前两年离世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原教务长狄百瑞先生(Wm.Theodore de Bary)曾感慨道:还有什么能从工业时代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中挽回一些东西,使得人类重新“以礼”立身处世,恢复天、地、人之间的恰当关系?

在前不久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样的对话和共生,才是解决傲慢与偏见,解决现代世界面临困境的一把钥匙。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