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乐队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至少我觉得,北京的夏天是很美好的。如果不下雨,空气又好,整天都是赤白赤白的,热度均匀地,像不猛烈的海浪一层又一层地扑向你,经过你。而到了晚上,凉意也随着降落。这一天就等着这一刻。此时,干点啥好呢?啤酒?烤串?当然还有乐队。

原谅我突然用这种文字来描述这个季节的个人感受。实在因为这几天,有一档综艺节目的画面被时常回味。它,是《乐队的夏天》,马东主导的《奇葩说》团队制作的,节目内容简短地说,就是31支本土乐队现场live表演,通过投票晋级成为2019年的hot 5。坦白说,刚开始我是有一点点看不上的,内心深处当然是倚老卖老,十年前甚至更早,也是在北京Live现场穿着海魂衫,人模狗样,晃头晃脑的小年轻。记得有一次听麦田守望者的现场,朋友还拍下我仰着头喝啤酒的照片,那时真的年轻啊,觉得房贷啊养娃啊离得特别远。高晓松说的“诗与远方”四个字,是滥俗了,可再也没有比它们更能描述当时的心气儿。

带着这种为老不尊的倨傲的态度,我还是把视频点开了。看着看着,竟然跟个大傻子一样,面含微笑,在电脑前摇头晃脑起来。这些乐队,我知道,还算有点熟悉的不超出5支,比如新裤子、面孔、痛仰等,然后还有一些遗憾没有入选,比如GALA、万能青年旅社。更早那些,麦田守望者的萧玮去拍环保纪录片了,古早的94红磡那一拨,是蒙上岁月尘埃的传奇,不提也罢。节目中大多数歌和乐队,我是第一次接触。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主持人马东都是走出来认知的舒适区。马东的舒适区是理性的,可以用语言去精准描述的,他需要去定义、分类,去表达。而乐队的魅力恰恰是模糊的,是转瞬即逝的冲动,也是自我的,挑剔的。

我的舒适区是艺术表达的古典感,有些愤怒、有些绝望、要有命运、人性这种大词。节目中很多歌的表达,切口是很细腻的,它尊重了每一种情绪,忧伤的、欢乐的,惆怅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歌唱、比如反光镜的《嘿!姑娘》,歌词特别简单,可是它就抓住了“要不要”这种直白的表达,重复表达,求恋一次比一次急迫。看看现场效果,是奏效的。还有旅行团乐队写“大地温暖的浮现”,在我看来,是物质和精神其实已经富足的新一代才能有的心态。有什么好愤怒的?“逝去的人,不曾走远”。不管是乐队,还是其他领域比如职场的年轻人,已经得到了时代发展的馈赠。他们的诗意主题,说到底就是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虽然不至于要效仿更年轻一代的全部,从里到外都打扮起来,你也别扭。但是,衰老的开始不是因为你发际线的后退,不是你的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而是在心态上,你已经认定自己相信的是最好的,无比正确。凡是与这种认定违背的,都被你嗤之以鼻。

还好,我居然又摇头晃脑,差一点热泪盈眶,哪怕只是看视频。说明,这个夏天我并没有缺席。那么多年过去了,还像个孩子一样,容易被几个中文的词语打动。我引以为傲。

媒体人 钱德勒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