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这道题“很久不敢下笔”

晨报记者 李星言 杨青霞

昨天中午11点半,2019高考语文科目结束的铃声正式响起,考生们三三两两走出考场。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此前有点发怵的简答题、文言文都不难,就是作文题目看了很久,不敢下笔:到底是写音乐,还是中国味?

上午语文科目结束后,上海市五十四中学考场外,一名考生表示,拿到这道题第一感觉有点懵,“看上去好像很容易,第一反应就是写‘民族的’和‘世界的’,以及文化自信,但真要下笔的时候又有点无从着手,怎么才算‘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这个寻找的过程和‘如何去认识事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感觉线索很多,要列出一个不跑题、不空泛的提纲,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七宝中学考点外,不少学生表示,作文题反复读了几遍才敢下笔,生怕偏题。

一位戴眼镜的男生表示:“我的作文好像写偏题了,写了郎朗的音乐,但通过他的音乐我表达了中国味,不知道是否写偏题了,有点担心。”一旁的老师赶紧安慰道:“如果只说到音乐,那就有偏题之嫌,但既然音乐和中国味两者都提到,应该就没有偏题。”

还有考生表示,掐着结束的铃声才写完作文,“因为读题花了太久时间”。

对此,华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薛菁菁表示,行文如做人,考生因知识面、个性、心态等差异,在审题立意初时可能会有障碍。如果能平静下来,按照老师平时引导的阅读习惯进行读题,整体理解和把握题目,应该能发现这题不仅仅是谈对音乐的认识,类化之,也就是“文化自信”,是以一种开放、宽容、自信的姿态,面对和拥抱他国文化。

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王希明认为,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关注文化认同这一宏大命题。作文题虽然属于给材料作文,但是审题的难度很小。

王希明分析说,作文题的第一关键词为“中国味”,“不同国家”“异域”作为对立面出现,再次强调“本民族”,强化了“中国”一词。“有意识寻找”及“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说明“中国味”成为一个人的底色后,将会坚定他认识事物的本民族立场。从感受,到寻找,到得到启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王希明同时强调,对这道作文题,仅仅喊口号、表决心是不够的,需要体现出人文素养,才能配得上语文这一学科。所以命题者选择“音乐”这一艺术作为思维的触发点,以“味”为关键词,给考生的发挥留下了余地。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星言/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