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我们,不买杂志不要去店门口乱看

“阿拉青春全部交给伊了呀!”老板娘指着店说。

王老板没说话,继续弯着身理杂志,像过去的日复一日那样。门洞外人来车往依旧,忙碌喧闹如常。

■从店里望出去,可以看到福州路上车来车往。

我们正和夫妻俩聊着天,忽然从外面飘来一声大喊:“王老板——”

“哎——来啦来啦!”王老板从转椅上弹起来,小跑着奔出去,穿过马路,在一辆白色轿车旁停下来,弯腰跟车主寒暄了两句。

等红绿灯一变,车子徐徐开动,他便转身折回店里。

“刚刚是阿拉的老客人,伊每趟开车路过,总归慢吞吞慢吞吞的,诚心吃只红灯,停下来叫一叫我,过去聊两句。”

王老板进一步解释:“不管老客人还是送快递的,阿拉关系都老好,做生意么,要先做人呀。”

■老板笑起来跟郭德纲有几分神似

他坐回转椅里,叹了口气说,“老早附近居民多,现在大家都搬到老远的地方去了。但是伊拉不管是刚好路过,还是特地来买书,总归想办法跟阿拉谈谈聊聊。”

老板娘在一旁补充:“老客人都跟阿拉是几十年的朋友。伊拉碰到啥事体,包括谈朋友当中遇到问题,都欢喜跟阿拉谈。” 

■店里最好的装饰就是各种杂志和海报

“假使不认得,老客人和新客人,阿拉也一眼看得出。”王老板给我们分析说。

“跑进来看天上的,这是新人。

还有一种老头,进来就翻那种封面有点暴露的杂志,一般这种不会掏钞票买的。”

“还有呢,有辰光一个女的,走进来就翻《健与美》。我就会讲:侬不要打开来翻唻!跟侬浑身不搭界的。我做了几十年,从来没看到过哪个女的会买《健与美》。”


■如今杂志铺不多了,有人会专程过来买杂志,也有人路过进来看热闹。

说话间,一位穿着朴素、有点弓背的爷叔进了店,跟王老板点点头,拿起一本《新周刊》,直接付了钱。

王老板拍拍爷叔:“上趟我就跟侬讲过,书不要买唻,拿了钞票,买双好鞋子去呀!” 

因为杂志种类多,王老板夫妇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整理、归类,摆放得井井有条。

“阿拉每天搬货,相当于锻炼身体。人家为了健身要专门办张卡,阿拉用不着。”赵老板娘一边整理,一边“阿Q”地对我们说。

■杂志种类繁多,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整理、归类。

“去年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有伐?增刊那本,一年出一趟的。”一位头发有些白的爷叔钻进店里就问。

我们在店里采访时,不时有客人来寻找旧期刊。

王老板说:“元旦辰光我这里还有,现在没了。”

爷叔惋惜地说:“我寻了老长辰光,这本10月增刊是讲横断山的,国内景色最精华的地方。”

这位爷叔姓余,今年77岁了,这天他特意从浦东过来。

退休后,他就一直买《中国国家地理》看,杂志介绍哪里的景色,他就坐绿皮火车跟着去旅游。

■有不少老客人是专门从其他区赶过来买杂志的

“上礼拜我本来想再到新都桥去,爬贡嘎山,还叫老太婆网络上买了干粮。结果出发前,发现那边落雨,就没去成功。”

“可惜啊,阿拉浦东没这样的店。”爷叔很感叹,“整个上海都没有像你们杂志这么全的店了,老早文庙大概有。”

“老早文庙那边书是很多,但杂志还是我这里最全。”王老板纠正他。

他们聊天时,旁边站着一位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的客人,穿一件连帽卫衣,斜挎一只包,安静地听着。

■对于这位客人来说,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我进来看看,小辰光我家就在你们楼上,天天路过这里。后头我到日本去了,这趟回到老地方来兜兜。”客人见王老板看着自己,就解释说。

这位客人叫童樑,去日本生活有二十年了。“我从小囡长到了大叔的年纪,真没想到,你们店还在。”

“阿拉青春全部交给伊了呀!”老板娘指着店说。

王老板没说话,继续弯着身理杂志,像过去的日复一日那样。门洞外人来车往依旧,忙碌喧闹如常。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