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种菜、解决饮用水…上海挂职干部脱贫攻坚,有怎样的“灵丹妙药”?

在遵义青山连绵的偏远山区里,住着世代靠山吃山的农民,淳朴的他们一直都在期待着有谁能来彻底改变贫困的现状。最近这三年来,这些父老乡亲们等来了上海第二批援黔干部,在大山深处,这些满腔热诚的挂职干部带着乡亲们一起育苗种菜、帮忙解决饮水困难、更是带来了无数优质资源……如今,遵义山区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这样说,“上海的挂职干部有脱贫的‘灵丹妙药’。”

这在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联络组组长、遵义市挂职副市长李忠兴看来,“灵丹妙药”不过是“竭尽所能”,“我们挂职干部不能辜负老区人民的期待,就算到了山路走不下去的地方,也要有踏遍青山的壮志凌云,更要有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李忠兴说,“我们三年的扶贫工作即将告一个段落,但对于沪遵扶贫协作而言,其实只是划了一个逗号。我们也将始终关注着遵义的发展,因为这里早已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一本厚厚的账本里记出了无数个“脱贫明星”

“我做梦都没想到啊!最近这3个月,我种的40亩辣椒居然赚了5万块!说来你们也许不相信,我老母亲做梦都笑醒了!”今年42岁的高国权是道真自治县阳溪镇阳坝村长槽村民组的农民,他弯着背,憨厚笑容中格外自信,“真的要感谢周书记,如果不是他,我这一辈子可能都不知道脱贫有多快活!”

高国权口中的周书记,正是道真自治县委挂职副书记周灵,如今他在当地老百姓中有着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卖菜书记”。“周书记让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真的赚钱!”其实,高国权刚开始也是将信将疑,“我是世世代代的农民,一个大上海来的干部懂什么?”让高国权没想到的是,周灵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他家,真诚地互相交流,“地里到底应该种什么、怎么种。”于是,高国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了订单,按照周灵引进的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仅仅两年的时间,高国权就通过种植蔬菜脱贫了。

“这个时候,周书记又鼓励我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去年,高国权承包了40亩地种花菜,今年又种植了辣椒,他还雇了10多名当地村民一起种菜。如今的高国权早已是村里家喻户晓的“脱贫明星”,“我对未来的生活真的有了信心!”高国权期待的美好生活即将徐徐展开,而他的故事早已在周灵“脱贫账本”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面对脱贫意愿和脱贫能力都不足的贫困户,周灵则在镇里成立了国有企业、在村里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最大程度把利润留给乡亲们。“他们都没有尝过自给自足的甜头,又怎么会按照我说的做呢?”周灵每走访一户贫困家庭,都会详细记录其信息,他总是在研究如何脱贫的方式。在他反复奔走联系下,最终打通了上海和重庆的终端销售渠道,“什么赚钱、什么利润高,我就带着贫困户种什么!”

三年来,周灵在他那厚厚的脱贫账本里,认认真真记录着每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重点贫困户的账目,比如种了几亩菜、收成怎么样、订购价格、赚了多少钱……越来越多像高国权这样的贫困户成了“脱贫明星”,每当老百姓脱贫后向周灵连连道谢时,他总是笑着鼓励说,“从今往后,你们的致富账本自己记!”

有一种自来水叫做“争光水、匀万家”

“哗啦啦……哗啦啦……”中午时分,务川县红丝乡上坝村村民高文华随手打开厨房里的自来水龙头,就开始洗菜做饭……这样平凡的日常生活,在乡亲们看来却是来之不易。曾经,上坝村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用草绳背着木桶,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取水,每天至少来回3、4次。“我们洗完脸的水还要洗脚,洗完脚的水还要拿去喂猪!至于洗澡,我就不说了……”高文华说,“如果山里一个礼拜不下雨,我们根本就喝不上水。”

三年前,刚到务川县挂职副书记钟争光、务川县挂职扶贫办副主任张匀,便到深度贫困务川县上坝村针对工程性缺水问题进行调研。“脱贫标准中就有每人每天要保障35升可饮用水。”钟争光说,“这些乡亲们世代都面临缺水问题,如果每天花5、6个小时在保障家庭必要用水上,那他们怎么有时间去发展生产呢?”

对于这些大山深处的乡亲们而言,光生存就能花光他们所有的精力。“其实,当地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比如用电提水、或者用消防车送水,但高昂的成本会让老百姓喝不起水。”张匀说,“况且,用电进行提水的维护成本非常高,有些设施用了一段时间就没有用了。”

于是,钟争光和张匀便多方奔走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钟争光在朋友圈里看到云南山区也面临相同的缺水问题,他们引进了自然能提水项目来解决。“不用电、不用油,通过河流落差的势能转化成动能,这个项目能行吗?”刚开始,钟争光也有有疑虑,但经过实地考察后,他和张匀都认为,这可能是对山区最经济有效的提水项目。

于是,钟争光和张匀冒着危险,上高山、下河谷,在离山脚下8公里外的地方终于找到了干净的水源。至今,高文华仍清楚地记得,乡里家家户户通自来水那天的情景仿佛过春节一般,“现在,日常用水保障没问题,还能用水灌溉我们种的农作物。”正因为家里通了自来水,高文华也彻底告别了在城市打工的生活,安心在老家扎根,“我现在一年能赚10多万,好日子啊!”

如今,上坝村443户1870多名父老乡亲告别了沉甸甸的背桶,当地群众激动地把家门口的自然能提水项目称为“争光水、匀万家”,以此铭记上海援黔干部的深情厚谊。

易地扶贫贫困户不愁没工作,家门口更不愁好学校

“我孙女就在家门口的正安县上海艺术实验幼儿园读书。”吴廷强是易地扶贫的对象,从深山世代居住的透风漏雨的木头房子搬到了瑞濠移民安置点,“没想到,我家孩子能上的幼儿园这么好!有午睡的单人床,还可以在学校里的操场上玩各种拓展器材,听说是按照上海最好幼儿园标准造的。”如今,吴廷强享受了镇保,他的儿媳则在家附近的产业园里打工,全家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了。

事实上,瑞濠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贵州省规模较大的安置点之一,为了让这些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优质资源。在正安县挂职副县长李国文、正安县挂职扶贫办副主任沈超的联络下,集中安置点附近的幼儿园到初中、高中以及职校,都与上海各级学校进行了结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团队对口提供医疗援助,开展先天性心脏病诊治工作;上海特殊关爱基金会捐赠了3680件羽绒服……

“对于新建的学校,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运用上海的教育理念。”沈超介绍说,“杨浦区第二艺术幼儿园先后派出4批6名院长、老师来支教,全方位指导援建幼儿园建设和运营。”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我们都希望为当地老百姓做得更多一些。”李国文说,“让搬迁点的孩子站在更高的起点接受现代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毕竟只有他们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家庭的致富之路。”

据了解,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实现就业,沪遵两地首次签署了劳务合作协议,通过16个“沪遵劳务直通车”组织运营平台,引入4家上海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通转移就业链条。在凤冈县贫困人口就业培训中心还设立了直通上海的网络面试间,凤冈县扶贫办挂职副主任李晓彦介绍说,“我们会把上海的就业岗位贴在这里,贫困户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直接进行面试,达到要求的直接到上海就业,没有达到要求则可以在当地继续培训。”目前,遵义就业扶贫已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的格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