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珍藏的手稿,我就想起16年前与徐中玉老先生的那场辩论!”

6月25日凌晨3点35分,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享年105岁。而在许多中文系学子的朋友圈,一篇篇追忆缅怀的文章,抒发着后辈们对徐老的缅怀和感激之情。对于许多学子来说,徐老先生是悦纳他们、鼓舞他们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交大出版社正高级编审、文学博士吴芸茜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当时正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博的她,怀揣着博士论文手稿,忐忑地敲开了徐中玉先生的家门。

这篇论文题目为 《与时间对峙———论王安忆的小说哲学》。当时,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的论文评阅人张德林教授,向徐中玉主编的《文艺理论研究》作了推荐。徐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对投稿论文都认真研读并提出意见。

在他看来,“无论对王安忆这样一位年轻作家,还是她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似都尚为时过早”,但同时,徐老也认为,“此文论证颇具特色且有一定深度,是对王安忆一些重要作品细致研究后写出的佳作”。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一贯悦纳提携年轻后辈的理念,徐老提出要当面与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作者交流。

两人在客厅里就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吴芸茜回忆,当时自己颇有点“初生牛犊”的年少气盛,言辞中颇有些“顶撞”,但徐老并不以为杵,反而激赏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的锋芒。她回忆:“实在是非常佩服徐老,在我的第一次登门拜访中,就能够 ‘刺激’我这样的后辈直抒胸臆,将自己从来未曾明确表达出来的批评立场非常果敢、流畅、尖锐地表达出来。”

一场激辩后,吴芸茜有点忐忑,不知论文命运如何。没想到过了几天,《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致电她,告知这篇文章被安排“插队”上了本期杂志,这让她惊喜之外也颇为感动。

对于此事,徐中玉自己也曾在序作里坦言,“为鼓励后学,我刊打破原出版排稿次序,提前在 2003年第4期发表了此文。吴芸茜的这篇论文长达一万三千多字,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 “时间”这一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探索其创作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吴芸茜也因此非常感恩于徐老,“如果没有他的青睐,我的稿子不会那么快见刊———据说当时在双月刊 《文艺理论研究》排队的稿子可以排上几年,而我的文章在2003 年8月就被提前发表了,这真让我受宠若惊。而徐老对此文的看重也不曾落空:2006年,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此文被收入由吴义勤教授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王安忆研究资料》。而此文对于王安忆时间哲学的归纳,后来被不少评论家和研究者包括我很仰慕的季红真教授进一步演绎,这无疑是对我最初发现的肯定。"

吴芸茜至今珍藏着徐中玉先生为她的论文作序的手稿——

在那以后,吴芸茜成为徐家常来的一位青年学友。徐中玉曾专门撰文提及此事,“她常来我家讨论问题,而她的率真和活跃,令我欣喜。不知不觉已过六七年,最近她告诉我,她的王安忆研究将在母校出版社出版了。我为她感到由衷高兴。芸茜的上进心极强,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王安忆的作品。这些年来,她的研究成果在不少刊物上发表。本来只有十多万字篇幅的博士论文,经过不断修订、扩充、创新,积累起来,就成为这本二十来万字的新著了。”

一直到今天,提起这件事情,吴芸茜仍心怀感激,“徐老就是有一种朝气、一股劲,哪怕已是九旬高龄,仍然有一股精神,感染着我们这些年轻晚辈,让我们时刻督促自己修身治学严谨认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