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丨不喜欢歌舞片却喜欢广场舞吗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时,胡歌、桂纶镁、廖凡等人在红毯上齐跳一曲广场舞,现场掀起一波高潮。据说这支十六步舞源自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重要场景。此前曝光的剧照中,桂纶镁混杂在广场舞人群中,那样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衬出她的寥落。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国产电影里第几次出现广场舞的画面了?

近年有广场舞出现的还包括了《重返20岁》《心花路放》等片,镜头如果深入城乡结合部以及二三线城市,这基本是绕不开的场景。那么多群舞场面出现,也一度让人误以为大众会对歌舞片有莫大兴趣。

■《重返20岁》剧照

但是最近网上的一篇《中国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歌舞电影》却泼了一瓢凉水,大意是说歌舞电影在国内票房一直一般,近期的例子是《阿拉丁》在海外包括日韩市场掀起的歌舞旋风并未在中国上演。不喜欢歌舞片,却喜欢广场舞,这是什么脑回路呢?

尽管我们被认为是不善歌舞的族群,但即兴起舞似乎也不是什么难题,类似于作家蒋晓云写的,“不管是怎样的世局,锣鼓对中国百姓仍然有绝对的号召力”,无动不舞、无声不歌,仍是一种文艺传统。

不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在华语电影里也只有过刹那辉煌,上世纪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过不少歌舞片,讲究的都是布景豪华,服装艳丽,都被视为是西化的歌舞片。

这个世纪里可圈可点的,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与周杰伦导演的《天台爱情》,倒没有一味讲究奢华排场,还试图寻找与大众感情对接的可能性。如何让好莱坞加百老汇的歌舞形式落地,激起本土情感共鸣,仍是一个道且漫长的难题。

最近看到一个剧本,讲到外国友人刚刚来到中国所接受的震撼洗礼里,也包括了广场舞。这样的场景,不一定是刻意为之,就像在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写作的《鱼翅与花椒》里,她与中国菜的相遇充满了各种活色生香的奇趣,但那些诉诸味觉嗅觉的感受始终没法呈现在影像画面上,算来算去,能够入画的还是广场舞比较直接。

在许秦豪导演的电影《好雨时节》里,韩国的郑雨盛来到成都出差,后来与高圆圆在街头遭遇一场广场交谊舞,两人借势相拥起舞,外面闹哄哄,他们自有内心的安定。

广场舞,更像一种日常生活仪式,不必绕开,参与即可。这大概就是广场舞的真义。不一定是彰显民俗奇观,只是人物活动的某个背景板,展示世俗热闹与内心静谧的对比,展示一个人的狂欢与一群人的寂寞。这样足够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