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学记团 | 这些藏在魔都的高精尖,值得我们傲娇!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很多人熟悉它摩天的高楼、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这是它尽情展现的时尚炫酷一面。而它的另一面——高精尖的科技,因为低调内敛而容易被忽视。

借着5月上海科技节之机,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有幸探访了几处实验室和科普场馆,其中有在我国船舶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却从未对外开放的上海市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也有知名度远不及上海科技馆的上海航宇科普中心,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地方,却藏着值得我们傲娇的高精尖!

神秘的实验室 

晨报小记者  宋先喆

(徐汇实验小学  四年级)  

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们的车在闵行区左转右拐,终于在一条道路的尽头,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上海市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它相伴的另一个名字叫七〇八研究所。悄悄告诉你,以一串数字命名的地方都很厉害,都是“神秘之处”!

果然,大堂集合时,负责参观讲解的叔叔礼貌而又不失严肃地提醒我们,由于陈列展示室内有很多重要信息,因此参观过程中不能记录,多处地方也不能拍照。我们这些小记者默默地收起了采访本,带着竖起的耳朵和十足的好奇心走了进去。

原来,里面展示了七〇八研究所自建所以来研制建造的各类船舶的模型,它们的真身个个都有来头,艘艘都有故事……

听完七〇八研究所的光辉历史后,我们来到了隔壁的一处更加不起眼的大平房里,里面藏着大型船舶实验水池。刚走进水池,就有工作人员再次提醒我们不能拍照。 

据介绍,这个水池有280米长、10米宽、5米深。工作人员启动开关,水池里的装置开始制造波浪,造波有正面造波和侧面造波,造出来的波浪还真不小呢!我问带领我们参观的工程师:“造波有什么用呢?”他告诉我:“造波可以模拟船舶在海面航行时遇到的波浪,测试船舶的性能。”

水池边,还堆放着很多黄色的船模。工程师介绍说:“这是我们研究所设计的船舶,有各种不同的造型。”我发现,有的是弯的,有的是尖的,还有的是圆的。这时,一位小记者问工程师:“为什么水池的轨道上有细细的一根线?”工程师表扬了小记者的细心,说这是用来校准水池轨道直线度的。

参观结束,我不禁有点自豪,自豪我们国家的船舶工业之发达,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还自豪这个实验室成立十周年以来,我们是第一批来参观的市民。

记者点评:小作者在文中显露了两种情绪,一曰“感到神秘”,一曰“自豪”。究竟是如何“神秘”,原文抓住了“两次提醒不能拍照”这个细节来支撑,老师又补充了一些细节来使“神秘感”更加凸显?另外,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需要一些来由,因此老师增加了第三段,虽然不能详细描述,但也点到为止。请比对原文,想一想修改之处为什么要这么改。 

七〇八研究所里有故事的船 

晨报小记者  郭锦彤

(海桐小学  三年级)  

 

上周末,我们一群小记者去参观了神秘的七〇八研究所。之所以称它神秘,不仅因为它这一串数字的名字,还因为它从成立以来从未对社会开放过!

在综合楼的底楼中庭,墙上的文字折射出这家研究所悠久的历史。大厅内摆放着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模型。工作人员介绍说,它的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可以在3000米水深的海区作业,再往下钻探3000米,最后到达海底一万米,真是了不起啊!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陈列室。陈列室的墙上挂满了研究所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一共有几千项之多!

再往里走,就能看到许多的船模,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扫雷艇。关于扫雷艇还有一个故事:在美越战争时期,美国在越南海域投放了很多水雷,战争结束后这类水雷就成了巨大的隐患。后来,中国海军受越南邀请,为越南排除水雷。刚去没多久就排出了一颗,这给越南人民带去了大大的惊喜,越南国防部给中国外交部发来一封贺电:“恭喜你们成功排除一颗水雷!”于是我们海军为越南每排除一颗水雷,外交部就收到一封贺电,后来贺电多得都数不过来了!

离开陈列室区,我们还参加了实验水池,每一艘新船,都要用模型在实验水池里进行测试和实验。

七〇八研究所是一个既神秘又伟大的地方,我们为之骄傲自豪!

记者点评:故事很多,小记者选取了其中的两个,一详一略,让我们领略到其中的厉害之处! 


从1957年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今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仰望苍穹,深邃的太空中,到底漂浮着哪些神奇的航天器呢,航空航天技术未来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晨报学记团联合科萌萌举办航宇科普主题活动,带领小记者走进了上海航宇科普中心。  

你好,飞行器

徐卓涵

(闸北第二中心小学  五年级 )  

5月18日,我一走进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的大门,就被广场上大大小小的飞行器震撼了:有大型喷式气客机、有直升机、歼击机,还有运载火箭……简直就是飞行器家族的大聚会。

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去展厅了解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客机:“运-10”和“C919”。

“运-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但很可惜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不过“运-10”没能尽情翱翔蓝天的遗憾现在已经由“C919”弥补了。在展厅的醒目位置,我们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国产大飞机“C919”的模型。修长的流线型机身,巨大的银色机翼,翘起的绿色机尾,“C919”就像一只随时准备一飞冲天的大鹏鸟。在接下来的3D电影里,我们跟着“C919”机器人走进了“C919”大飞机的内部。我看到了上百万个精密零件的制造过程,我了解了“C919” 的飞行性能,最后我和“C919”一起穿过暴风雨,安全降落!

告别了“C919”,航天专家带着我们“更上一层楼”,来到了“平流层上方”。在 《神奇的航天器》讲座里,航天专家向我们介绍了平流层上方的各位“居民”:卫星,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等。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我国的航天技术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东方红”卫星就是一颗闪耀在太空的“老牌明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越飞越完美;现在我们的“玉兔”月球车也率先来到了月球背面,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从古代的风筝、竹蜻蜓、孔明灯,到今天的“C919客机”、“神舟号飞船”“嫦娥4号卫星”,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但是就像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一样,飞行器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像航天前辈们学习,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让中国的航空器飞得更快、更远!

记者点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通畅,还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整篇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又不乏趣味。

退役飞机里的航天梦 

晨报小记者  傅钰淇

(武宁路小学  三年级) 

5月18日,我跟随晨报学记团来到上海航宇科普中心,认识了三位“空中退役军人”和他们的航天故事。

第一位叫“伊尔-14”,今年已经60多岁了,来自国外。伊尔在服役期间,曾和毛主席、周总理一起工作过。他虽然体型不大,但容量却不小,家具披上了一袭红衣,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领导人为了国家能够更加强大、能够有自己的大飞机而忙碌工作的样子。

第二位叫“运10”,是第一代中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曾有七次飞抵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拉萨,这是一条过去被称为“空中禁区”的世界上最难的航线之一,因为气流关系,许多飞机只能迫降。听说如今的国产大飞机C919的身上也继承了不少他身上的重要技术呢。

第三位,我们暂且称他为“无名”吧,虽然没有前两位前辈有名,但它有一段惊险的空中经历:在降落时因为滑翔装置坏了,飞机只能在空中盘旋,在燃油所剩无几的情况下,飞行员只能迫降,所幸最后仅有几人受轻伤。飞行员真是太厉害了!

听完这三位“退役空中军人”的故事,我不禁感叹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易,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随着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C919试飞成功,相信不久后我们全家出游时,就能坐上我们自主开发的国产大飞机啦!

记者点评:小作者巧蕴匠心,将三架老战机命名为三位“空中退役军人”,就是这么一个“策划”撑起了文章的架构,并赋物以生命,便于作者情感的流露。我们写文章,就需要这样动脑筋!如果开头对停机坪做一番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就像电影有一个精彩的“片头”,文章一定会更精彩。希望你继续努力! 

 

活动带教:张智丽  崔翼琴

文字点评:张智丽  柳成荫

特别鸣谢:上海市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