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我保健日 | 炎炎夏季,胃病高发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今天是“国际自我保健日”,由《自我保健》杂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自我保健与药疗指导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拜耳健康消费品等联合发起和组织的“关注自我保健,普及合理用药”专家媒体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本次活动围绕 “关注自我保健,普及合理用药”为主题,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胜良教授在活动中就夏季胃肠道自我保健以及合理用药进行了专题科普。

这些习惯易引发胃不适

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胃病患者人数众多。同时,我国胃癌的发病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胃病的发病率呈现急速增长趋势,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在夏季,因炎热带来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冷饮、吹空调、熬夜等,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胃痛是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伴随症状有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都可能导致胃痛。

不同胃病用药方案不同

很多人认为胃的问题,应该“三分治七分养”,如果有胃痛好好养胃就可以。

陈胜良教授表示:“其实这仅是胃病防治的一部分,如果出现饮食调理依旧反复发作的胃痛,应及时就医。胃病的进展除了临床症状外,胃黏膜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正常-炎症-萎缩-肠化生。如有胃痛,应及时就医,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切不可因自身的原因而延误病情。”

不同的胃病,用药方案不同:

急性胃炎通常给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止血。

慢性胃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对于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为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或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

引起胃痛的原因通常是胃酸分泌过多,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增强;或是胃黏膜自身保护作用减弱,不能抵抗胃酸的腐蚀作用。可服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如碳酸钙、铝碳酸镁等,家庭药箱中可以常备上述药物。

7.24国际自我保健日

国际自我保健日(International Self-Care Day, 简称ISD)于2011年由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发起设立,定于每年的7月24日,倡导全球民众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时时刻刻关注自我保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今天的座谈会聚集了来自学术界、医疗临床、行业协会以及大众媒体代表,活动围绕 “关注自我保健,普及合理用药”为主题,邀请了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顾沈兵会长,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胜良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沙先谊教授,分别就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夏季胃肠道自我保健以及合理用药与家庭常备药的话题进行了专题科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自我保健与药疗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震表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健康不再仅仅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国家将更加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拜耳健康消费品医学部负责人胡敏表示:“拜耳在中国已经走过136年的历程,一直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参与自我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涉及多个医学类别如过敏、止痛、咳嗽感冒、皮肤病、肠胃、营养补充品等的自我保健解决方案,开展科普工作,致力于促进社会公众对自我保健的认知。我们将一如既往,与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其他组织持续合作,共同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妍斐